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生活心態(隨感)

生活心態(隨感)

日前,老同學果成與家人來港辦點事,約幾個舊同學見見面,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談兒孫輩、談旅行、談保健、談消費、談生活瑣事。他說,如今我班同學都是年近七十了,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即使今天科學昌明、社會進步、人都長壽了,但同班、同屆的校友一個一個離開,總的來說是生命接近尾聲;既然如此,就要活得瀟灑、暢快,不要斤斤計較、事事「度過算過」,不要錙銖必較、老是盤算著「抵唔抵」。他的一番見解,老牛甚為認同。

如今在國內生活的老同學,多數是按「計劃經濟」時代的舊制度退休,不管多少,總之一覺醒來就有錢收,又有當年「房改」賣下的宿舍,可以安居;不愁吃穿,退休後學書法繪畫、學攝影、學唱歌跳舞,不時結伴出國旅行,甚為愜意。話題就是從旅行花錢開始的。果成說,有一次與友人參加旅行團,遊美國東西岸,去到一處景點,該處以吃煎牛排馳名,是自費項目,導遊問有誰去吃牛排。一眾團友算來算去,說一頓牛排晚餐折合人民幣三四百元,實在太貴了,都面面相覷不作聲。果成與老妻舉手表示參加,團友都笑他是任人宰割的「羊牯」,有的說他身家豐厚、「豪得起」,他也不爭辯,吃了再說。

果成對我們幾個老同學說,且不說那牛排是當地招牌,早享盛名,油香軟滑,不臊不羶不韌,非常好吃,真是「物有所值」;你參加旅行團花了幾萬元的團費,不遠萬里飛去美國、看看人家的好的地方景物,不嚐嚐人家那裏的地道美味,豈不是白費了那坐飛機的銀子?你捨不得花錢那就不要去旅行,出去旅行就預定是要花錢的,正所謂「人一世物一世」,這把年紀能去多少次旅行?去美國也許就這一次了,當自己還「行得走行、食得瞓得」、還有精神體力去外面開開眼界,為什麼不把握那無限好的夕陽餘暉、好好享受一下呢?

國內的老同學都享受退休金,一直到百年歸老,不怕「臨老唔得過世」、「無錢睇醫生」,也不怕無處安身「要瞓街」,捨不捨得花錢不在乎錢多少,而是怎樣看待花錢。果成說,有網上文章說,長者不必太顧慮兒孫的生存之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要相信他們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收支,不要老是想著留多一點錢財給孩子。他說︰「我還未到把財產奉獻社會那麼偉大的地步,但我的宗旨是,該省的省,該花的花。例如我花錢買服務,提供服務的人便有工作、有收入,可以養妻活兒,這也是對社會的貢獻。如果人人都是守財奴,社會就停滯了。」


其實早兩年我老牛已經看到這類的「網絡文章」,其中一篇大意是︰不要到頭來「人在天堂錢在銀行」,意思當然不是亂花錢,而是該花的就花,不該花的就不花;老年人不要太吝嗇,也不要買了衣服不穿,非要留到某個日子才穿,因為你不知道自己還能否留得到那一天。還有一篇談到清朝名臣林則徐不留錢財給後輩,他的名言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則徐的父親也曾給他留一幅對聯︰「粗衣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我等小民未必能如高官名人林則徐那麼見解高遠,但看通看透人生與錢財的關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人就生活得瀟灑自在。(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4 則留言:

  1. 我十分同意你的見解、家中的两個太后很極端、一個先駛未來錢(我似佢)、另一個家財萬貫就一文不拔(今時今日重可以比50蚊工人買两餐餸)、正如你所講。。。他朝人在天堂(可能係地獄)、但錢就在銀行(亦可能在佢至愛的仔)!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靚婆婆到訪及留言支持。可能有的老人家後生時環境唔好,睇錢銀好緊,所以到老都唔捨得使錢。其實不論貧富,人都有一死,死就一了百了,錢多有乜用?

      刪除
  2. 靚婆婆
    2016/12/30 (3 天前)

    寄給 我
    靚婆婆 已針對您的文章「生活心態(隨感)」留下新意見:

    今次我颇不同意、因為自90年代至今做過不少part time 廚娘、見盡不少大户人家、他們自少也含着金所匙出世、但看錢大個乜、我反覺得性格主宰人的心態、反觀有些中產家庭較大户人家來得疏爽、所以個人認為除咗性格、有没有同理心亦是因素之一。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靚婆婆。這段留言在博客看不到,在郵箱看到,所以先在郵箱回覆。老牛非常同意你的「性格主宰人的心態」的見解,老牛也見過「孤寒財主」和「豪爽小民」,那便是性格使然。老牛上一段提到有的老人家看錢銀很緊,也只是個別情況而已。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