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調整心態(牛眼看人生)



調整心態(牛眼看人生)

上星期三上午十時,暴雨傾盆。老牛應老友之約到北角飲茶,下車的時候,銅錢般大的密集雨點打得雨傘嘭嘭作響,馬路邊的積水像山澗急流;行人道面的水淹過鞋面,連褲腳也濕透了。遇上這樣的壞天氣,自然心情也壞透了。不過老牛想到,這是老友堅持了十幾年的定期聚會,應當保持愉快心情,便不把暴雨造成的狼狽相當作一回事,飲完茶回家才慢慢處理。
七月初的一個星期六下午,下了幾個小時暴雨。老牛帶小外孫去觀塘參加課外活動,在裕民坊總站下車時,雨水如山洪般沿著稍斜的路面向低處沖下來,我左手持雨傘,右手把小外孫抱起,涉水衝過馬路,鞋襪全濕透了。把小外孫送到課外活動地點,我立即到觀塘apm賣一對襪子,找個地方坐下把鞋子脫掉,用紙巾吸吸鞋筒裏面的水,然後穿上新買的襪子,耐心等接小外孫下課。

幾年前未退休的時候,在柴灣上班,公司有穿梭巴士到杏花村地鐵站接載員工。有一次掛八號風球,狂風吹起燈箱招牌的碎片、垃圾漫天飛舞。老牛仍要返工,先乘的士到地鐵站轉搭地鐵,到杏花村出站。等公司穿梭車的時間,老牛到「麥記」要了一個套餐,坐在五米高的落地玻璃窗前,一邊吃,一邊細心欣賞暴雨打在玻璃上的痕跡,欣賞狂風掃落葉的景象,欣賞黑雲翻滾的天色,突然想到︰有些人特意在台風到來時到海邊看海浪,也許就是這一種自得其樂的感覺。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如何看待,全在乎個人的心態,或者說是心理、情緒、立場、觀點、角度。正如哲學家常提到的一個命題︰一個杯子有半杯水,悲觀者說︰唉,只得半杯水;樂觀者說,還好,還有半杯水。這就是不同心態看同一個事物、同一個現象得到的不同結論。一九八七年,香港一家電視台播出一套長壽電視劇集,叫做《季節》,當中的主題曲唱道︰「常言道怨亦要做人、笑亦要做人,冷或暖生自你心;惡運到盡頭,好景即將降臨,明天將更近」。意思也正是告誡人們︰如何看待事物,全在乎自己的心。

最近老友傳一些有益資訊給我,其中有一篇《活的是一種心態》,大意是︰人到暮年,拼搏的階段已經過去,得失、成敗、權力、財富基本上已經塵埃落定,不必去羨慕甚至妒忌別人,不必去作無意義的橫向比較;抱持一種豁達、樂觀、不計較、不抱怨、不記恨、不貪婪的心態,健康愉快過日子,便是最好的。老牛十分欣賞這個說法。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自己應當調整心態,多看看如意的「一二」,讓自己保持積極、樂觀、向上、正面的思維,不要被不如意的「八九」纏繞、讓自己老是陷於苦惱、不悅、迷茫、消極之中。

許多人對古典章回小說《三國演義》開首的幾句詞耳熟能詳︰「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原詞出自明朝文學家楊慎(字升庵)的「臨江仙」,屬於「豪放詞」一派。此詞借漁翁、樵夫這些大時代的小人物、旁觀者口吻,道出對人、對事、對史的超然態度,正是教人不要太執著,對榮辱得失、對「君王天下事、生前身後名」不要太在乎。

朋友傳來的資訊中,有一段是關於如何冷靜處事的,當中說︰要學會三句話,第一句是「算了吧」,意思是接受現實;第二句是「不要緊」,意思是放鬆心情;第三句話是「會過去的」,意思是不要停留在不快的那一刻,要盡快調節自己、向前看。人們勸慰朋友時,常常說「睇開D啦」、「睇化D啦」,便是提醒人們要放開、學會自我開解。傳統智慧常常勸人「放下」、「自在」,此語源於佛家偈語,但原來道家也有這種觀念。羅浮山著名道教聖地「沖虛古觀」的正殿門口,有兩副楹聯,一對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另一對是︰「世上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還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很值得在世人參透。(二零一五年九月十一日)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一醉方休(生眼看生活)

一醉方休(生眼看生活)

最近從網站新聞中看到一篇「明星醉酒失態」的特輯,圖文並茂地輯錄若干知名影視紅星醉後或倒地、或嘔吐、或哭叫、或鬥毆、或傷人、或發飊等醜態。老牛讀後笑不出,只想起許多陳年往事,甚至是「童年陰影」。

幼年時,姨母一家就住在我家隔壁。姨丈是個才子,文筆好、懂俄文、日文、英文,民國時期,原本在廣東省財政廳做事,工餘不時寫點散文隨筆之類,投稿報章副刊,換點茶資。抗戰期間與姨母結婚,婚後生下幾個兒女。中共建政後,姨丈起初教俄文維生,也在人民政府的機構做過幾年。後來大概因為恃才傲物、口不擇言,或者因為民國時期在國民政府機關做過事的歷史問題,一九五七年的政治運動中被整,下放到市郊農場去做體力勞動。每到週末回家,必買三両五加皮或九江雙蒸自斟自飲,酒後便胡言亂語,指罵妻兒,搞到家嘈屋閉。年幼的我和姐姐哥哥在隔壁二樓,每次聽到姨母的家傳出吵鬧聲,都覺得心煩。

六十年代,幾個表弟妹長大了,面對姨丈借酒澆愁日甚一日的現實,也不再啞忍,反罵老父「成日掛住飲酒、亂晒個腦」;於是姨丈轉而罵姨母「縱壞教壞幾個仔女」。看到姨母本來好端端的一個家變得全無家庭溫暖,我們也感到無奈。當然,那年月不懂得「心理輔導」;姨母在生活重擔的壓力之下,也不懂得體諒和關心姨丈的處境和心情,只是看到姨丈「無責任心」、「不爭氣」、「爛醉如泥」的一面。杯中物成為姨丈的唯一至愛,也成為姨母和表弟妹們的「公敵」。當年不會明白,杯中物只是害了姨丈的一個媒介而已,社會政治環境才是最根本因素。

雖然老牛對杯中物並無好感,但也曾喝過一點點。六十年代末下鄉到海南農場當「知青」,勞動強度甚大。七十年代初,建設兵團要求大開荒種橡膠,連五、六十年代認為坡度太陡、不適宜種橡膠的山坡也要開墾出來,於是我們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割膠,上午收膠回來便扛起鋤頭砍刀,到原始森林去開荒挖穴,一直幹到晚上八點天全黑了,才借著星光和被鋤斷的蚯蚓發出的螢光,摸黑下山。一天幹十六小時,累得散了架。老工人對知青們說︰「喝點酒吧,可以行血、消除疲勞,好好睡一覺,明天便好了。」於是,老牛和幾個知青兄弟們到合作社,買二両低度數的蕃薯酒,一口氣喝下去。離開農場之後,便很少再飲酒。

雖然近幾年有許多研究報告都認為,適量飲酒對身體有益,特別是高品質的紅酒,可以令心臟和血管更健康;但老牛始終對「酒後亂性」、「酒後失態」、「酒後失言」抱有戒心;而且,老牛也知道酒能傷肝,嗜酒如命的姨丈最終便是因為肝硬化去世的,所以,即使在許多觥籌交錯的飲宴場合,老牛都堅持滴酒不沾,自律甚嚴。當然,這只是老牛的個人選擇,不足為憑。

前兩年,老友們傳給我的「健康資訊」中,有一篇提到,一九九二年世衛組織有個「維多利亞宣言」,總結出「健康基石」四句話︰「戒煙限酒;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態平衡」。這四句話當中的第一句是「戒煙限酒」,對煙是「戒」,因為抽煙百害而無一利;對酒是「限」,是因為適量有益,太多則無益甚至有害,所以要限制,不宜飲太多。老牛一位舊同學是視覺藝術家,事業有成,先富起來,在某大城市邊緣的山邊買地建造小洋房,樓房旁邊建了一個地下酒窖,藏有幾百支名酒。我問他︰「你能喝那麼多嗎?」他笑說︰「妻管嚴在旁邊,不敢多喝,一種滿足感而已。」生財有道的嫂子笑道︰「這是投資。」


唐代詩人李白相傳是酒酣之際才寫得出好詩句,不過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只是排遣孤獨的煩惱而已;「莫使金樽空對月」、「但願長醉不願醒」,是想逃避現實。王翰「涼州詞」的名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道出軍人視死如歸的豪氣。老牛沒有此等豪情,也沒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豁達,不敢求個一醉方休,便只能清醒地面對現實。(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日修訂)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與人為善(牛眼看生活)



與人為善(牛眼看生活)

「夏至」前後這段盛夏日子陽光猛烈、天氣悶熱、街上廢氣多。於是許多人,特別是不用上班的長者,喜歡躲到大商場或店鋪去「嘆冷氣」。但有時候、有些人只顧自己「嘆冷氣」而不顧及他人,則是太自私。譬如,午膳時間,連鎖快餐店人頭湧湧,上班族急於找個位子坐下,填飽肚子又繼續工作,但許多時候捧著餐盤卻找不到位子。因為有的食客吃完了還在低頭玩電話;有人要了一杯水便大模大樣攤開報紙;有長者圍坐閒聊;更有兩個老人抱著孫兒在餐桌上玩樂,旁若無人。老牛想︰你可以到大商場甚至公共圖書館、政府建築物去「嘆冷氣」,也可以到電影院去看早場,何必佔用人家做生意的空間、令有需要的人為難?

九龍公園泳池入口旁邊有一個室內開闊地方,有幾排擺成U字型的長椅子。有一次,一位老者一邊開著收音機一邊看報紙,聲音頗大;幾個座位外的一個中年女人,對這位老者大聲說︰「好嘈呀,要聽收音機就出去聽啦!」老者不做聲,收起報紙起身行出去了,這個女人還是不停地在背後大聲罵「嘈住晒」、「影響他人」、「耳聾都唔使開到禁大聲」等等,自言自語了六七分鐘才收口。老牛一直在旁邊觀察,看到整個過程,心想︰老者的收音機聲音太大固然不妥,但這個女人大聲罵人幾分鐘,也同樣吵耳及「無品」。

清晨在公園,可以看到不同群體聚集在一起,領頭者把播放機一掛,播出太極套路的背景音樂,一群人便隨著音樂和呼喊的動作名稱,做出該套拳的一招一式,整齊劃一。有一次在某公園,一群師奶播音樂做太極,旁邊另一群跳健康舞的師奶,音樂聲音太大、強勁節奏的音樂聲把太極的音樂蓋過了,太極師奶出言叫跳舞師奶收細聲浪,跳舞師奶不理,於是兩群師奶大吵起來。老牛在旁邊聽得真切,不由得搖頭慨嘆︰大家出來公園做運動本來是好事,卻因為一點音樂聲音而引起吵架,真是好事變成壞事。公園是公眾地方,大家都有權使用,各讓一步、互相遷就,不就可以和諧共處了麼?


公園的樹蔭下有不同的群體,你打你的拳、他做他的操、我行我的步,各據一處,互不干擾,本來就是最恰當的。但有時有些群體在公眾地方佔據太多地方,或者製造太大聲浪,或者騷擾到其他人,那就惹人反感。在某公園一個涼亭附近古樹參天的開闊地帶,每天早上都有二三十個人,打太極、學長拳、舞刀弄劍,還舞槍弄棍,動作幅度甚大,遊人都望而卻步。最初老牛也想在那個樹蔭下「佔一席位」,後來我想︰一個人鍛煉身體,哪裏不能容身?於是轉到別的地方去,免得與其他人「爭地盤」。

老牛每天早上在公園一個樹蔭下打太極,有幾個老大姐跟住做。有一天,我們慣常做運動的那個開闊地方被一位不速之客佔了,老大姐們見只是一個人,想上前去叫此人「請移玉步」,老牛立即制止。我說︰「公園是公眾地方,誰都可以用;又不是預先訂妥的場地,人家先來,我們就去別處,不要影響別人。公園這麼大,另找一個地方還不容易?」

有一次我拖住五歲小外孫上了巴士,一個後座乘客閉著眼睛,把穿著鞋的雙腳伸到對面座位去,我叫小外孫進去坐,小外孫不敢。我對小外孫說︰「你進去坐,他就會把腳縮開了。」那位乘客聽見,馬上睜開眼睛,看到小童要坐對面座位,立即把腳放下,小外孫便安安穩穩坐下了。

老牛如此處事,友人都笑老牛是斯文人、有涵養、處處為他人著想,我解釋只是為自己而已。試想想︰與人計較甚至爭執,勞氣傷神「死細胞」,於已何益?少年時代學拳,教練早就講明︰首重武德,克己忍讓,不得與人爭執或招惹是非,違者重罰並逐出師門。教練的教導早已植根心中。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百事能忍才顯示自己心胸廣闊及有大能量,事事處處斤斤計較,只是顯得自己小器及無能而已。老牛記得前人有一幅聯語云︰「讓人非我弱、得志莫離群」;老牛有個自用閒文章,印文是「與人為善,與世無爭」,這就是老牛的處世格言。(二零一五年七月十日修訂)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長者八要(牛眼看生活)

長者八要(牛眼看生活)

近日收到舊同學傳來的一個名為「長者生活學問」的視頻,當中談到長者日常生活的「八項注意」,頗有啟發。老牛特將此「八項注意」重新整理,以供同齡人作為參考。

一是「慎防跌倒」。文中列舉一些數據,稱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長者因為跌倒而引致各種併發症,所以提醒長者要慎防跌倒。要點一是防滑、防拌、防碰;二是補充鈣質、防止骨質疏鬆;三是慢活動,起床、走路、做運動都要慢,量力而為;四是室內光線充足,切勿為省電而摸黑活動。

二是「每日一蛋」。蛋富含生長所需的蛋白質,以蒸、煮、烚為佳,不宜煎,因為煎的過程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不適合長者食用。

三是「隔日一魚」。原文是每周吃三次魚。海魚營養豐富,其營養成分容易被吸收。以清蒸為佳,不宜煎炸。

四是「午間小休」。中午十一點至一點時段,小休三十分鐘,有利補充體力。平躺,不要坐著打瞌睡;也不要超過一小時,午休過長成為深度睡眠,會影響晚間睡眠質量。

五是「半年體檢」。加密身體檢查頻率,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跟進治療。除了常規的血、尿、便,還要加入癌指數等項目。
六是「每年打針」。指的是預防流感的疫苗和預防肺炎的疫苗,對於免疫力下降的長者,每年不漏打預防針,可以有效防止相關的病毒感染。

七是「急救裝備」。長者應當常備「急救盒」、「急救卡」隨身,急救盒備有自己的急救藥品,例如心臟病、糖尿病、哮喘、高血壓等都有相應的急救藥品,要常備在身旁;急救卡要寫明自己患何種病、住處、親屬聯絡電話等,以便突然昏倒時,施救者可以及時知道情況及通知家人。

八是「結伴同遊」。長者不能「宅」,不要自我隱蔽,不要離群,珍惜尚何行走的時間,多與友人聚會聊天;並適當安排,每年出外作短線或長途旅遊。

上述八項雖然不一定很全面或有系統,但不失為經驗之談,也不難做到。長者如果做到上述八項,當可益壽延年。老牛自我檢討,有些已經做到了,例如防跌。老牛雖然幾十年堅持打拳,柔韌性、平衡力、靈活性應比同齡人好些,但老牛也自知體能不如以往,所以早就自定「規矩」︰不追巴士、不追綠燈(過馬路)、避開擠逼、不看熱鬧;在家也留意浴室防滑,盡量清理雜物、減少廢物,保持通道不阻塞。對照上述八項貼士,老牛自知目前還有「每日一蛋」、「半年體檢」、「急救裝備」這幾項未有做到,老牛也會以此為參考,提醒自己改進。


當然,上一篇提到的健康格言,如「堅持走路、堅持吃素、勞逸有度、遇事不怒」;「定時作息、適量運動、節制飲食、自我調節、心態平和」等,都應當記住。我記得還有兩句諺語是「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有一句關於健康儀態的格言是「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走如風」。即使進入長者之列要慢動作,不能「走如風」,也要提醒自己挺直腰走路,不要彎腰駝背。希望個個長者都能日日健康。自己健康,就是減輕家人的負擔。(二零一五年五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