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權衡得失

 


權衡得失(隨感)

嚴格防疫限制措施實施兩個月,四月二十日屆滿。行政長官較早前表示,如果疫情逐步放緩、不反彈,將會逐步、有序、分階段放寬社交限制。四月二十一日起,政府康民署轄下各足球場、籃球場、體育館恢復開放,但仍要執行個人防疫措施例如戴口罩、人數不超過項目規定人數等等。同日,食肆恢復晚市堂食、每桌可坐四人、營業時間延長至晚上十時;食店員工要打齊針、食客要用「疫苗通行證」。部分旅行社重辦本地遊,雖然成團不多,也算是開了個好頭。儘管每日確診人數仍在六百左右,仍是高水平,但在市民普遍深感疲勞之下,「抖抖氣」、「動一動」已成無法再壓抑的群體爆發力量。

透過電子媒體看看內地,各省市的疫情都有反彈。但廣州深圳行動快、檢測和生活物資供應配合得較好,所以很快做到「社會面的動態清零」,民間怨氣也少。但上海就令人大跌眼鏡,封城一再延長,仍然錄得每天確診過萬人的高紀錄;一些地方生活物資供應斷鏈,小區市民不得不透過手機程式向外呼救。昨日,在上海「指導抗疫工作」的副總理孫春蘭說︰上海這一波抗疫鬥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確診人數正在回落;堅持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不動搖,希望上海盡快回復正常生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也說︰感謝市民對抗疫措施的理解和配合,歷史將會記住所有為上海防疫抗疫作出貢獻的人。


香港雖然不像新西蘭較早前那樣封城,但在「外防輪入」的政策下,原屬「高風險地區」的航班禁飛香港。上星期,政府宣布撤銷九個「高風險」國家地區的禁飛令,因為香港自己的第五波疫情比起那些國家地區更嚴重,禁飛令沒有意義。四月二十一日起,香港也調整「外防輸入」策略,由外國回港的香港人抵港後隔離縮短為七天;今日更宣布,航班的「熔斷機制」由禁飛七天改為五天。不過,航運業界人士認為,香港實施長時間的「禁飛令」,已經讓一些政商界人士改變了出行習慣,例如由澳洲飛往歐洲,以往多在香港中轉,現在許多人改到新加坡中轉,這意味着香港已經失去航空樞紐的地位。

昨天看到一則消息,內容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文章,大意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生命至上」是我國抗疫的總目標;堅時「動態清零」是我國防疫抗疫的總方針,兩年多以來證明是損失相對較少、成效相對較大的合符國情的做法。但從科學的角度看,「新冠病毒」仍會不斷變種、長期存在,不可能完全清除,因此不能長期以「清零」為目標。全世界已經為抗疫付出沉重的經濟和社會代價,保障人命和保持經濟如何取得平衡,考驗決策者的智慧。


鍾南山是從零三年的「非典」(沙士)、到前年的「新冠」,都站在抗疫第一線的專家,他的觀點是值得深思的。特別是,「新冠」病毒如今變種到「奧米克絨」這一代,傳得快、但病癥不明顯,重症和致命率也不算高,也就是逐漸接近流感等風土病的狀態;再加上人類抗疫到今天,不但多國研發出疫苗,也有藥廠研發出口服藥,這就到了「未病可防、有病可治」的階段。如果沒有接種疫苗而受感染,也有藥可醫,這就可以讓民眾和當局不必再過份緊張和恐慌;逐步放寬各種限制,讓社會逐步回復正常,此其時也。(二零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抗疫雜音


 抗疫雜音(隨感)

昨日收到一位認識三十年的朋友傳來的一段文字,稱是他的一位友人的「聊天記錄」,大概意思是︰「香港沒有封一天城,感染人數已經由每天五六萬的高峰迅速降至二千以下,死者平均年齡是八十六歲。每當政府試圖採取『清零』政策,都遭到市民抵制,因為香港有個頑強的公民社會。」又說︰「香港市民從來不對政府寄任何希望,而是靠市場解決,因此供應鏈一直暢通」。還說︰政府要求醫家醫院作為隔離醫院,也遭到一致抵制,最後還是政府醫院接收新冠患者、私家醫院繼續服務其他病人。該段文字談到上海疫情大爆發時說︰「上海和香港的差別在於有沒有一個公民社會和市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十年朋友傳這段文字時附言︰「這段對香港抗疫政策的評論十分客觀」。同樣一個事實有不同解讀,本來是正常的。不過,老牛倒覺得這段大談「公民社會」的「聊天記錄」,實是胡說八道,顯然是資深「黃絲」的謬論。香港市民配合政府的「清零」政策,才有前四波的感染低、死人少的戰績,何來「遭到市民抵制」?當然一直有人故意「抵制」,就是那些對政府心懷怨恨、透過電子平台、手機程式在民眾中鼓動「軟抵抗」的「黃絲」們。當跨境貨車司機因檢測呈陽性不准過境、二百輛貨車滯留深圳之際,北京決策當局以水路和重啟鐡路貨運,保證香港物資供應,這顯然是「政府行為」,何來「市場解決」?


談到香港與上海的「根本區別」,老牛的這位三十年朋友自己的看法是︰「香港政府的抗疫原則是『專家建議、政府實施』,政府指定一批頂級專家,對圍封方式、隔離措施、藥物配送、疫苗接種等環節提出專業意見,政府統籌考慮、行政長官拍板。而上海則完全是政府主導、政治指揮,各級官員無條件執行,專家基本沒有發揮作用。」他說,抗疫是科學問題,需要科學的防疫政策和科學的民生措施;如果動輒上綱到「政治考量」,就會出現違背科學、背離民意的錯誤。這位三十年老友的看法倒是有水平的「十分客觀」的評論。

四月十五日星期五,下午四時半的疫情通報記者會,當局通報前一日統計的數字,確診人數九百四十六,兩個多月來首次回落到三位數;在公立醫院離世人數為六十七人。行政長官曾預告︰如果確診人數少於一千人,將不會再舉行維持了一段時間的每日例行記者會;如今達到低於一千的水平,政府將不再舉行「例行記者會」。這當然是好事。因為,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端的第五波疫情,至今三個半月,近乎窒息的防疫抗疫措施,市民已經難以忍受。


行政長官在例行記者會談到,觀察疫情呈下降趨勢的幾個客觀指標,是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下降、圍封檢測找出的隱形帶毒者人數下降、確診者傳染的指數下降等等。前幾波疫情時,當局致力於追蹤感染源頭、努力截斷傳播鏈,通常在發現確診者時,立即對其住處或工作處所進行圍封強檢,但往往找不到隱形帶毒者。後來,當局採用本地大學研究團隊「污水樣本含病毒推斷所在大廈有隱形帶毒者」的研究成果,委託大學在全港進行大規模的污水檢測,然後選定住宅大廈進行圍封強檢,通常每一次圍封找出的陽性個案,佔被檢人數的百分之十到十六。這便是香港精準找出隱形陽性者的原因。(二零二二年四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