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抗疫疲勞(隨感)

 


抗疫疲勞(隨感)

香港的「第三波」疫情仍未見「斷尾」。最近一星期,本地確診個案仍是在每天十多個左右的水平,大約一半是「不明源頭」;一間「弱能人士之家」出現十多人感染,佔總人數三分之一,實在令人憂心;而令防疫專家們留意的是,與酒吧有關的個案上升,滯留香港的泰國遊客感染,又牽出九龍城的泰籍人士社群成了「高危人群」,當局趕忙派員到九龍城的泰式餐館和食品店派「測試包」,希望相關人士接受病毒檢測,以便找出隱形傳播鏈和未知的源頭。

從「新冠疫情」今年一月爆發至今,人們經歷了九個多月的緊繃「防疫抗疫」措施,以及「保持社交距離」、「限聚」等法例規管,顯然許多人都感到疲勞。隨著政府管轄的公共體育設施重開,露天球場、緩跑徑、兒童遊樂設施都擠滿了人,很難保持適當社交距離;而且有些人也有意無意除下口罩。最令政府顧問專家們反感的是,本來「四人一桌」的規定,有些食店沒有嚴格執行,「通融」食客坐五六個人,所以執法機關發出許多關於違反限聚令的告票,不但處罰食店,也處罰食客。看來,「繼續嚴控社交活動以遏止疫情擴散」,與「重啟正常日常生活以重振經濟」之間,實在很難取得平衡。


除了普通市民的「抗疫疲勞」、防疫鬆懈,直接令這第三波疫情爆發至今未能趨於穩定,另一方面,有些別有用心之人搞小動作,也是爆發持續的間接原因。八月下旬至九月初,當局在北京全力支援下,推出全民自願檢測計劃,如果超過一半或者更多市民接受檢測,對找出社區「無癥狀」的隱形傳播者,會是相當有效的。但有人利用手機的現代傳輸功能,散播「過程好辛苦」、「收效成疑」、「人多聚集無事變有事」等等流言,令許多市民不踴躍去做測試。其實這次大規模測試,安排了專業人員採樣,過程順暢,全無不適之感,比起派個測試瓶、讓你自己吐深喉痰採樣本,好得多了。但最終只有一百七十多萬人做了測試,顯然比例不高。當然,研究數據還是極有價值的。


鑑於食店、酒吧接連出現確診個案,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袁教授警告,若不嚴格執行防控措施,遲些時候出現第四波爆發,隨時有可能出現萬人感染、千人死亡。老牛相信袁教授的專業判斷不會是危言聳聽。因為,每一個人除了工作的九至十一小時外,還有工餘時間,還有私人活動,還會見朋友或辦私事,難免有許多社交接觸,因而一旦受到感染,實在也很難從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細節去記憶和追蹤、追查傳播鏈。所以,袁教授建議人們刻意記錄自己的活動和行程,例如每到一處、每辦一事,都用手機拍下來,這就可以幫助自己追尋「緊密接觸者」和所到之處,幫助專業醫護人員找出隱形傳播者。


我老牛「宅」在家太久,早就覺得疲勞了。但目睹如今香港疫情未完全受控,對比國內的親友可以戴住口罩四圍去,真是感慨萬千。老牛只是普通人,也怕死、怕病、怕累人累物,怕不得好死,沒有辦法,只好乖乖地聽專家的話。首先做好個人防疫措施,戴口罩、勸洗手;其次少出門、不參加聚會、不去人多地方。如果人人都聽專家話,第三波是可以受控的。疫情受控,就可以有條件談粵港澳三地互相往來,生活就正常了。(二零二零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