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太極健身(隨感)

 


太極健身(隨感)

今年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全世界原本的正常運作步伐,也打亂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香港第三波疫情爆發至今一個半月,外孫們正放暑假,老牛也乖乖地「宅」在家裏。之前買了幾張傳統太極拳的影碟,「宅」在家時得閒,便打開來看看進修一番。但發現這些包裝精美、封套極盡吹噓之能事的影碟,其實內容良莠不齊;其中有一張關於「傳統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的教學影碟,對動作名稱和動作實用意義的講解並不確當,甚至有誤導之嫌。


首先是太極拳之中最多出現的「攬雀尾」即「掤、捋、擠、按」。這張碟的師傅把「按」的動作做成先下按、後坐牽引、再向前推。這個反方向的圓形運動路線是錯的。楊式的原意是先後坐牽引(重點在於化解對方向我擠的逼力)、略向下按(用弧圈形分散對方的直線衝力),然後再向前推(反攻,推向對方上身)。這才體現太極拳「以柔制剛」、「四両撥千斤」的精要。楊澄浦著「太極拳體用全書」對「按」這個動作的解釋是「空其擠力」,意思就是「瀉」(或「卸」,即「化解」)開對方的擠力。


第二個是「倒攆猴」。這張碟的師傅把「攆」解為「插」,把「猴」解為「喉」,說是手掌向前穿、插向對方的喉部。這完全是牽強附會。「攆」字面之意是「趕走」,「倒攆猴」的「倒」是「倒行」,即面朝前而腳向後退,我的師傅告訴我,這個動作的要點是「且戰且退」。「攆猴」就是要把纏住自己的猴子趕走,所以每退一步,一隻手向前推(攆)、一隻手向後拉(掙脫)。楊澄浦說︰「此式雖然倒退一步,仍可攆退敵勁,故謂之倒攆猴。」


第三個是「玉女穿梭」。這張碟的師傅把「上手架掌、下手推掌」的基本動作,解釋為「兩手皆向前推,上手推頭,下手推身」。這個解釋是完全錯的。我的師傅說,這個動作名稱用「穿梭」來比諭「推掌」。古代民間男耕女織,織機上排好經線,經線按單雙數目分成甲、乙兩組;梭中裝的是緯線,經緯相交才織得成布。而穿梭之前要將其中一組經線挑起,才可將梭穿過去相交織。一手架掌就是挑起經線,另一手推掌就是把梭穿出。楊澄浦說︰「左手用掤勁向左前隅角上翻去,將敵之手腕掤起,左腳同時前進、右腳伸直,右手變掌從左肘下穿出,向敵之胸脅部擊去」。顯然上手是向上掤架而不是向前推。


第四個是「海底針」。這張碟的師傅講不清「海底針」之名的由來,只說動作是彎腰俯身、右掌五指向前下伸。這個動作不是「海底撈針」,而是「海底插針」,當然這個動作名稱也是比諭,是假設右手被對方握實時,突然向下一插的掙脫動作。楊澄浦說,假設敵人握住我的右腕,我屈右肘、坐右腳、手收回,若對方仍未撤手,「我即將右腕順勢鬆動,折腰往下一沉,眼神前看,指尖下垂,其意如探海底之針」。顯然「往下一沉」不必將右掌伸向前。

老牛少年時在體校習拳,三十二年前隨李師傅習楊式太極拳。李師傅的父親五十年代初隨楊澄浦大弟子陳微明習楊式太極拳多年,李師傅自幼隨父習拳,故深得乃父真傳,他對楊式太極拳的名稱來由、動作要領以及實用意義,講解甚為精確實在,老牛極信服,至今仍銘記於心。(二零二零年八月二十三日)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不可鬆懈(隨感)

 


不可鬆懈(隨感)

香港的第三波新冠疫情社區擴散,兩三個星期過去,受感染數字仍然令人不安。雖然近幾天每日新增個案回落至兩位數字(即不足百人,比前星期每天一百幾十人為少),但仍有五、六十人之多。今日(八月十六日)有七十四個新增確診個案;至昨日為止,累積共有四千四百零七人感染。個別大型企業員工爆發感染潮,醫護人員也有新增確診個案。所以,衛生防護中心認為,即使目前新增感染數字回落至不足百人,但仍比第二波爆發時多許多,不同意放寬防疫限制措施,「限聚」和「食店六時後禁堂食」仍要維持一段時間。


這個「第三波」疫情呈現「遍地開花」之勢,難以追蹤跟進、截斷傳播鏈條。第一,多個感染個案「源頭不明」,表明社區存在無症狀帶毒者,這些人成為「超級播毒王」,但至今未能追蹤得到及確切掌握。所以政府已經決定展開全民自願檢測計劃,估計會有五百萬人參與免費檢測,以便找出社區的隱形傳播者、切斷傳播渠道。第二,多個安老院院友群組仍有蔓延,多個公司的群組仍有擴散,所以政府已將相關機構人員撤離並進行徹底消毒。第三,貨櫃碼頭爆出多人感染,今日新增三十四宗,成為新的「重災區」,懷疑與共同休息室、更衣室設施有關,所以其中一個公司一百二十人都要進行病毒測試。第四,外傭宿舍多人感染,揭露宿舍環境擠逼、通風不足、無法保持合適社交距離,共同設施易交叉傳染。


網上有資料顯示確診者到過的食店、商場、店鋪,以及確診者居住的地點,顯然不是集中在某一兩個地區。二十年前「7-11」便利店的廣告宣稱其方便和密集,說是「梗有一間在你左近」;今日的新冠確診者,倒是「梗有一個在你左近」,實在令人有「防不勝防」之感。另外有一些零星個案不知源頭,衛生防護中心認為,顯示市民仍然有人對「限聚」、「保持社交距離」不在乎,還是熱中於到處去活動,不願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這樣的心態,很難截斷傳播鏈,很難讓確診數目回落、乃至回到「零感染」。


許多人平時活躍慣了,一向都喜歡四圍去;而且香港普遍居住環境狹窄,活動空間少、室內能做的事不多,難以定定地「宅」在家裏。不過,我在手機看過幾個教人如何「宅」在家也不「悶」的方法︰一個是在地板上做室內適合的健身運動,例如伸展、拉筋、掌上壓、仰臥起坐;另一個是假期在家「親子活動」,與孩子一起畫畫、玩玩具、做遊戲;再一個是請有興趣的人上網或看電視學習烹飪,既可打發時間,做完還有得食。這些都是好主意。

精神科專家、心理醫生則是建議人們「三個不要停」︰一是不要停止聯絡,即使不能約在一起食飯飲茶,也要用電話問候;二是不要停止學習,充分利用在家的時間,學習新的知識或者重溫舊的知識;三是不要停止盼望,相信疫情終會過去,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精神科專家也建議人們利用「宅」在家的時間學習和思考,可以做平時忙於上班、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看看以前買下還未有時間看的書,或者是通過網上或手機程式去學習新的事物。總之是要設法排解因為長時間緊張抗疫而出現的「疲勞」心理,充實時間、振作精神,繼續認真做好防疫措施,不可因疲勞而鬆懈。(二零二零年八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