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貶值(隨感)
據一些「自媒體」報道,由於外資企業撤資、本地企業經營困難,近幾年中國內地就業情況不樂觀。前年有統計,十九至二十四歲青年(不包括在校學生)的失業率達到百分之十九;去年國家統計局不作統計;今年由於國際大環境的不確定因素更嚴峻,企業招聘意欲薄弱,預計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情況更惡化。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士畢業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為生計去當速遞員(外賣小哥),比農民工還不如。城市人慨嘆「文憑貶值」,農村人怒罵「讀書無用」。
香港的情況也很相似。社會上早已有意見認為,回歸前一系列專上學院「升格」為大學,中學生入讀大學的人數多了,但隨之而來是「沙紙」(畢業證書)大幅貶值,「含金量」下降,大學畢業生比比皆是,並非特別吃香或者「搶手」;畢業後求職不易,即使找得到工作,薪酬也不高。向政府借了貸款的畢業生大嘆「收入不夠還政府貸款」,家長也大嘆「讀完書也自己養不起自己」。
這當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就是,無論學生、家長、教師、社會,你對大學教育的期望是什麼?如果你期待高等教育「平民化」,畢業也就要以「平民化」心態,自謀職業,不要奢望高報酬;如果你認為高等教育應當保持「貴族化」、大學畢業生是高人一等的天之驕子,工資高、出路好,那麼考大學時就必然只有少數尖子能考上,走的是「貴族化」的精英路線。如果考大學的時候期望「平民化」、多數人都應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畢業的時候卻期待像以往的「精英制」那樣「有價」,那就是自己的觀念錯了。
教育本來就應當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合理的社會,人人都應當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人們教育水準提高了,社會才進步。但這僅僅是理想,目前還不太現實。在經濟還不很發達、社會還不很富裕的前提下,政府沒有、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資源投放到高等教育,例如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大陸和香港,高中學生升讀大學的比率不足百分之五。即使在香港,經過中三升中四的淘汰、中五會考升讀中六(預科)的篩選、再經過高級程度會考,同樣是金字塔式的,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仍然只是少數。越是難得,那「文憑」的「含金量」就越高;如果高等教育普及化,成為像中學那樣,文憑當然「貶值」。
特別是在中國大陸,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大學(包括本科生和專科生)和中等專業學校招生,都有所謂「國家指標」,意思是,大學生和中專生不用交學費,由國家栽培,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享受國家幹部待遇。也就是說,考上大學只要能畢業,出路一定沒有問題,等於得到一個「鐵飯碗」。但到九十年代,這種政策慢慢向「市場化」方向改革了,學生要交學費,國家不包分配,中國大學生再也沒有「鐵飯碗」,隨時要面對「畢業等於失業」的尷尬。這在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本來就是如此,但是習慣於「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中國老百姓,能否接受「讀書要交錢、畢業沒分配」的新制度?
中國老百姓早就傳聞美國人教育程度高,「就連掃街的都是大學生」;其實菲律賓教育程度也很高,許多女孩子讀了大學在國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才到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當家庭傭工。人家高等教育普及的國家,人們已經接受了文憑與職業不能劃等號的觀念;但在有千年科舉傳統的中國,「學而優則士」的觀念根深蒂固。殊不知今天的大學不同舊時代的科舉;即使如科舉,你不是最拔尖的「三甲」即狀元、榜眼、探花,如何奢望能踏足仕途享受俸祿?(二零二五年二月十五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