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風波(隨感)
特朗普再次上台任美國總統之初,就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吞併加拿大、奪取格陵蘭。特朗普指責巴拿馬對通過運河的美國船隻收費過高,指責運河港口由中國人公司控制、不利美國國家安全利益,指責巴拿馬不念美國開鑿運河的舊恩;聲稱要維護美國船隻的航權、維護國家安全,要收回巴拿馬運河。雖然巴拿馬政府堅稱,並無外國經營者者控制運河,對所有通過運河的船隻收費一視同仁、並無多收美國船隻通航費;但懾於壓力,巴拿馬宣布不與北京的「一帶一路」續約。三月初,在馬拿馬運河經營兩個港口的香港某大上市集團公司,宣布出售全球幾十個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的股權給美資牽頭的財團,引起各界關注,更引起來媒體和「網民」一片指責、謾罵和警告之聲;特區政府和北京部委也要調查是否合規。
香港巨富李大財主旗下的經營港口航運業務的集團公司,三月四日宣布,以二百二十八億美元向美國投資財團,出售該公司在全球二十三個國家的四十三個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該港口經營集團聲稱是純商業決定,與國際政治無關。有財經分析員認為,李大財主是生意人,對政治也特別敏感,他深諳政治影響經濟,他知道巴拿馬運河對美軍的重要性,也知道特朗普要對抗中共,他不願意成為地緣政治的磨心、也知道與特朗普對着幹沒有好處,所以才一次性大手筆將旗下港口業務出售。據分析,這家港口經營集團透過這次出售全球多國港口業務,獲得一百九十億美元的現金流,可謂獲利豐厚。
香港某百年老牌「大」報近日發表評論,狠批李大財主出售巴拿馬港口是「沒腰骨的跪低」、「背叛和出賣中國人」;三月十四日,李大財主旗下上市公司的股價出現大幅下跌;三月十五日,該報又發表評論文章,稱「偉大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警告李大財主旗下公司,「若選擇與美國政客共舞、倒行逆施,最終將背上歷史罵名」云云。北京主管港澳事務的部門先後轉載該報的兩篇論文章,顯然認同該報的評論並要擴大影響。有外媒透露,這家港口集團公司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之舉,令北京高層甚為不滿,據傳本來北京打算以巴拿馬運河港口作為與特朗普討價還價的籌碼,但該集團宣布出售計劃之前北京毫不知情,被殺個措手不及。北京某官報前總編輯、曾經來港現場見證「一九黑暴」的胡先生也撰文,狠批這家港資公司的決策不考慮國家利益。
特朗普再次上台後立即對巴拿馬運河發難。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一月下旬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美國記者關於「特朗普警告稱中方可能會控制運河,他將收回該運河,中方對此有何評論」的提問時表示︰「我們認同巴拿馬總統穆利諾所說,巴拿馬的主權和獨立不容商討,運河不受任何大國直接或間接控制。」毛寧強調︰「中方沒有參與運河的管理運營,從不插手運河事務,一貫尊重巴拿馬對運河的主權,承認運河為永久中立的國際通行水道。」
顯然,北京外交部的答案,是盡量低調、淡化政治色彩,表明「中方不參與運河管理運營、從不插手運河事務」,就是回應美方對中方操控港資公司謀取利益的質疑,也清楚表明「中國人的公司不是由中國政府控制」的意思。李大財主旗下公司一次過出售四十三個港口,其中包括兩國巴拿馬運河港口,就是要淡化外界的政治猜測,突顯「純屬商業決定」的意味。但是,香港百年老牌「大」報的評論,卻從「國家民族大義」的角度批評李大財主,指責李大財主「背叛和出賣中國人」,這種說法正正是坐實了老美對「中國政府操控香港中國人公司」、「香港中國人公司為中國政府做事」的猜測,等於將把柄交到老美手上。這種極左思維的評論,不僅破壞了中方的外交努力,也無助於改善中國的經濟狀況。動輒以「國家民族大義」來要求生意人、以「背叛和出賣中國人」來指責華商,也令其他愛國商人顧慮重重、甚至無所適從。
近日,連特區政府官員以及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教授,也公開對李大財主旗下公司賣出巴拿馬運河港口的大交易「表示關切」,促請有關公司「三思」。他們似乎都不理解北京外交部刻意淡化中方對巴拿馬運河的影響、刻意避免過度政治化的意圖。人們知道,北京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二年,只宣揚「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和紅利」,只提「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發展成果」,而從來沒有提及「一帶一路倡議」是用以突破美國的圍堵、拉攏各國抗衡美國霸權。如今劉教授公開宣稱出售巴拿馬運河以及各地港口之舉「影響中方一帶一路的布局」,正正是向老美證實北京要控制運河、拉攏各國與老美抗衡,這樣的「批鬥」恐怕反而是幫了老美,而陷北京於不義。
八十年代以來,李大財主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了許多貢獻。李大財主在家鄉潮州捐建了醫院、學校、成條街的住宅和商鋪;李大財主旗下的「基金會」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做許多慈善事業,最近更捐了兩部最新的治療癌症儀器給香港兩家醫院,可見李大財主是愛國、愛港、愛鄉的商人。老牛相信李大財主旗下經營港口業務的集團出售港口業務,純屬商業決定。李大財主多年前已經說過,知道自己「樹大招風」,所以在股東大會和公司公布業績記者會上甚少開腔,以免外界太多猜測和過度解讀。這次出售港口的大動作,儘管不作解釋,也招來一片罵聲,看來正是「樹大招風」的效應。(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