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稀土不稀


稀土不稀
(時評)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譯川普)盼了幾個月的「美中領袖會晤」,終於在十月三十日韓國釜山實現,特朗普以「大獲全勝」姿態對美國人民說︰中國願意買美國大豆、中國延期一年實施對稀土的出口限制;美方則降低對中國徵收的所謂「芬太尼稅」十巴仙,取消原定十一月一日實施的對中國籍及中國製貨船的「港口費」,中方也暫停對美國船隻徵收港口費。全世界對美中元首會晤氣分良好、兩國之間的貿易戰關稅戰「休戰一年」感到鬆一口氣。但許多評論指出,「休戰一年」只是暫時緩和,並無解決實質問題;中美兩國缺乏互信,「休戰一年」只是推遲問題浮現;美方對中方以稀土「卡脖子」已經醒悟,必會以更多實際行動來對付中國。果然,美中元首會晤之後,美方加快實際行動。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訪問時說,中國在很多方面是「不可靠夥伴」,還形容中國對稀土礦產的控制是一把劍,美國要加以擺脫。貝森特說,「我們不想與中國脫鈎,但我們需要降低風險。他們已在許多領域顯示自身是不可靠夥伴」。貝森特表明,最大的問題是要擺脫中國對稀土的控制。有關中國的出口管制,貝森特說,「這是中國與世界的對抗。他們將這施加在全世界頭上,全世界也將與他抵抗」。他還說,「我們將在未來一到兩年急速前進,我們將擺脫中國在我們頭上的這把劍」。此前,貝森特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說,美國在兩年內即可確保稀土的替代供應源;中方無法持續將關鍵礦物當脅迫工具,原因包括美方有抵銷衝擊的手段。他說,中方在稀土領域對美國的影響力估計最多只能持續十二至二十四個月。


貝森特對美國可以很快擺脫中方的「稀土脅迫」充滿信心,原因是較早前,美國與澳洲宣布簽訂規模高達八十五億美元的稀土關鍵礦產合作協議,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一譯阿爾巴尼斯)共同簽署,兩國宣布在多個項目提供資金,旨在強化國防製造與能源安全所需關鍵材料的供應。阿爾巴內塞表示,未來六個月內,美澳兩國將各自投入十億美元,用於「立即可行」的項目。然而,白宮隨後發簡報指出,兩國在此期間對關鍵礦產項目的投資總額將超過三十億美元,並形容該協議為「合作框架」。

另一方面,土耳其政府宣布,在國內發現大存量稀土礦,土耳其政府已提出要求認證的申請,並尋求外國技術合作伙伴,共同開採約一千二百五十萬噸稀土儲量。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土耳其西北部城市埃斯基謝希爾可能蘊含一千二百五十萬公噸稀土礦藏,土耳其政府已向澳洲礦石儲量聯合委員會申請認證這項發現,並尋求外國技術合作伙伴。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假如這項發現獲證實,土耳其將成為繼中國和巴西後,全球稀土蘊藏量第三大國家。埃爾多安表示,土耳其的目標是躋身全球五大稀土生產國之列。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與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等中亞五國元首舉行會談及工作晚宴。此次會晤聚焦關鍵礦產供應鏈合作,被視為美國在中俄傳統影響力占優的中亞地區拓展戰略空間的重要舉措。特朗普指出:「前幾任美國總統完全忽視了這個中亞地區」,並強調其理解該地區的戰略價值。他表明,其政府已通過一系列全球協議來保障經濟安全與關鍵礦產供應。塔吉克總統拉赫蒙說,希望擴大與美國的經濟和貿易合作,並向美國推廣塔吉克的稀土礦藏,還有協助建造下一代人工智能數據中心。

中亞五國都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九十年代蘇聯解體時宣在獨立,一直深受俄國影響。同時,中亞五國又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目標和經貿合作對象,將美國和中亞五國聚集在一起,推動在經濟、能源和安全問題上的合作,顯然是要削弱俄國和中國對中亞五國的影響力。中亞地區富含稀土、鈾、銅等戰略資源,鈾產量約佔全球一半。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中國加強對稀土出口管控的背景下,美國正在謀求加速推動供應鏈多元化。

九十年代初,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句話說明中國三十幾年前就對稀土開發利用進行了部署。幾十年前稀土的作用不受重視,只是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才被視為重要自然資源。稀土關鍵礦產是電動車、半導體以至國防裝備等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原料。當前,全球稀土及其他多種關鍵礦產的主要生產國是中國,因應中美貿易摩擦,促使美國加速推動供應鏈多元化。稀土並不稀有,但稀土的開採和提煉過程,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中國在過去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扛過了環境污染、有毒物質遺禍的過程,如今掌握着百分之七十的稀土供應和百分之九十的精煉技術,其他國家只能倚賴中國、向中國申請出口許可。

地球上當然不只是中國有稀土礦藏,巴西、澳洲、土耳其和中亞各國也聲稱富含稀土礦藏。美國與多國商談合作,說得容易;但在各國的嚴厲環保政策和法例之下,能否闖得過中國過去四十多年所承受的痛、願意付出高昂代價,實在是未知之數。專家認為,即使美國與盟友合作成功、做到可與中國抗衡,至少要五至十年才能成事。所以特朗普和貝森特以為可以與中國「脫鈎斷鏈」的樂觀預測,恐怕只如水中撈月,結果可能是一場空。(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