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環保奧運


環保奧運
(看世界)

撰寫此文之時,正是二零二四年巴黎奧運在塞納河上舉行別開生面的開幕禮。本屆開幕禮一反傳統,不在主體育場,而是在巴黎的地標塞納河,各國代表運動員乘船穿越塞納河的二十座橋,來到艾菲爾鐵塔對面的運動場。據主辦方說,這樣的安排可以在參與盛大開幕式的同時,領略巴黎的歷史和文化。大約有三十二萬人沿塞納河觀賞開幕式。本屆主辦方為了舉辦一場有史以來「最環保」的奧運會,採取了許多措施,譬如用歷史建築物作比賽場、在塞納河舉行水運比賽、以低碳排技術建造場館、選用環保物料等等,其中一項最受爭議的就是為了節省能源,選手村房間不安裝冷氣(空調),僅提供電風扇。

為了保證中國隊運動員有一個良好的後勤保障,中國隊自費將所需冷氣設備運送至巴黎。北京中央電視台總台為轉播此次奧運,一次性預定了三百四十五個房間,全部安裝國產冷氣機。中國運動員入住的奧運村房間也安裝自帶的冷氣。中國代表隊發言人說,中國運動員不是溫室花朵,他們在艱苦環境訓練,能夠適應任何氣候和住宿條件;中國會租用賽會安排的冷氣設備。 

香港體育協會(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說,中國香港代表團亦將自帶冷氣。他表示:「這樣的挑戰真是第一次。我真的估都估不到要自己帶冷氣機。多謝特區政府,做了很多事情,贏當然重要,但享受過程一樣重要。」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相信大家都留意到,近日巴黎氣溫都比較高,經過特區政府、中聯辦,以及港協暨奧委會的緊密協調之後,香港特區政府將會運送流動冷氣機到巴黎選手村。」


全世界都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亞洲、歐洲多國最近都受到熱浪侵襲。今年夏天巴黎氣溫有可能達到攝氏四十度。不少運動員擔心在高溫環境下難以入睡、休息不足、影響表現。最終,巴黎「奧組委」出台折中措施,允許各國代表團自行出資購買或租用冷氣。消息公布後,據法國媒體統計,已有超過二千五百台冷氣機被各代表團訂購。據報,美國、英國、加拿大、希臘、德國和澳洲等多國代表團都計劃使用便攜式冷氣,為運動員提供更舒適的休息環境。

香港派出三十五名運動員參加本屆奧運比賽,超過一半屬首次參加奧運,包括單車、三項鐵人、柔道和跆拳道項目,同時亦有很多資深運動員,港協既奧委會對他們有信心,例如游泳運動員何詩蓓、劍擊運動員張家朗和江旻憓,今年以來參加各項比賽都取得好成績,正處於最佳狀態,希望他們在這次奧運發揮水準,創造更好成績;至於乒乓球有較大不確定性,能否出線還要看抽籤結果,但強調能夠以老帶新出戰奧運,已經是為港爭光。


霍啟剛說,社會各界非常關心奧運,希望全港市民一起「撐」港隊、「撐」國家隊。特區政府購入本屆奧運轉播權,市民可以在各電視頻道免費觀賞奧運賽事,很多商場和食肆亦有轉播奧運比賽項目,為運動員帶來鼓勵。他說,運動員背後的團隊近年致力提供科學訓練,相信香港有優勢,政府與賽馬會亦在東京奧運後投放三億元進行運動科研培訓,有助未來成果倍增

為了辦成一次環保奧運,不但將歷史建築內部改裝成比賽場館、減少建造新場館;主辦方採購的辦公用品和家具都是再生物料製造而成,減少木材、金屬原料的消耗。賽會的比賽用品都選購價廉物美的產品,其中乒乓球選用的是廣州產品,乒乓球枱是上海產品,整個賽會有百分之八十用品來自中國。


塞納河水質一直為人詬病,污濁、有臭味、含菌量極高,要在這樣的水質條件下在河水中作賽,實在不敢恭維。幾個月來的水質檢測都未能達標,巴黎市政府做了許多淨化河水的功夫,直到開幕前一星期檢測結果達標,奧組委才決定按原計劃在塞納河舉行開幕式以及各項賽事;奧組委成員和巴黎政要都在鏡頭前示範在塞納河暢泳,顯示水質合格、讓全世界放心云云。總統馬克龍也揚言要在塞納河一展身手,不過是在奧運完結之後。

老牛當然支持法國當局辦一場環保奧運的決定,支持當局各種減排措施,起碼是為全世界做一個「綠色、環保、減排、節省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示範。但是,世界並不朝着善良人們的期望去發展,任憑你多麼節省、多麼盡力減排、多麼注重綠色,但砲火連天、彈痕遍地,就把你的減排努力全摧毀了。兩年多的俄烏戰事、去年十月以來的以巴衝突,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實在讓人氣餒。老天最近也給地球上的人類開大玩笑,極端天氣造成的暴雨、山洪已經令多國陷入災難狀態。老牛期望,秉承奧運傳統,比賽期間停戰,然後全球各地有戰火之處都停火談判、政治解決吧。各國官民政商各界共同努力,應對極端天氣、減少自相殘殺,讓地球可以讓人類繼續生存。(二零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南海爭議


南海爭議
(看世界)

今年七月十二日,是菲律賓炮製的「南海仲裁案」「宣判」八周年。菲律賓發表聲明,敦促中國執行「南海仲裁案」的判決;某一兩個作為美國亞洲盟友的國家,也隨着菲律賓的節奏起閧附和,要求中國接受及執行判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同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菲方恪守承諾,停止利用和炒作非法裁決,在南海問題上早日回到雙邊談判解決爭議的正確軌道上。中方表明,所謂南海仲裁案是菲方單方面濫用國際海洋法炮製出來的鬧劇,是非法的、無效的,中國決不接受、不承認有關裁決,不接受任何基於裁決的主張和行動,中方在南海的主權和權益在任何情況下不受裁決的影響。

二零一四年三月,時任菲律賓總統阿奎諾三世,向國際法庭常設仲裁法院提交備忘錄,以判定中國主張的「九段線」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是否有法律依據。二零一六年七月十二日,由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提供場地和秘書服務的「臨時仲裁庭」,就菲方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作出判決,稱中國對「南海九段線」範圍擁有歷史權利的說法違反「聯合國海洋公約」。北京和台北「中華民國」都表明拒絕接受這項裁決。

二零二零年九月九日,中國外長王毅澄清,中方並非把「九段線」內海域都據為內海或領海,這種指控毫無依據,是蓄意混淆概念,是對中方立場的歪曲。中方的一貫立場是︰「九段線」範圍內的島嶼包括島礁和暗沙是中國領土;中國擁有領土沿海十二海浬領海,以及相關領土的與其他國家宣稱的同等範圍的專屬經濟區,而並非視該海域為內海或領海。


所謂「九段線」(或「十一段線」或「十段線」),是指中國在地圖上劃出南海(南中國海)的疆域的斷續線。中國認為,「九段線」之內的陸地包括島嶼和暗沙、暗礁是中國領土,並非認為九段線之內是中國的內海或領海。據曾任香港大學校長的新加坡亞洲史學家王賡武教授的研究,「九段線」(當時是「十一段線」)最早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由日本歷史學家劃定的南中國海的界線。一九四七年,中華民國政府接受了日本繪製的地圖,「十一段線」成為中國政府對於南海範圍領土主權聲稱的根據。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初沿用中華民國的「十一段線」,一九五三年移除北部灣的兩段,剩餘九段,之後一直稱為「九段線」。有人將北京主張的「九段線」加上台灣外海一側的一段國界線,合稱「十段線」。

另據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中國「人民政協報」一篇文章「李准巡海記」所述,一九零九年,清朝海軍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率領一百七十人,乘三艘軍艦前往西沙群島巡視,對發現的島嶼命名、建屋並插上黃龍旗,標示為大清領土。可見,大清皇朝晚期的二十世紀初,中國已經對南中國海的島嶼擁有主權和管轄權。當時南海周邊國家對此並無任何異議。


一九五六年六月,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對中國政府表示︰「根據越南方面的資料,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應當屬於中國領土」,「早在宋朝時候已屬於中國了」。一九五八年九月四日,北京發表關於領海的聲明,規定領海寬度為十二海浬,「此項規定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領土,包括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同大陸及其沿海島嶼隔有公海的台灣及其周圍各島,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其他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四日,當時的越南總理范文同致函中國總理周恩來,稱「越南政府承認和贊成中國政府一九五八年九月四日所作的關於領海的聲明」。當時並無任何南海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聲明提出異議。

國際海域劃界專家茲瑞克認為,傳統海上疆域線決定的是群島的主權,而不是管轄海域的界線,所以「九段線」不能被認為是中國對線內整個海域的海權聲稱。由於「九段線」產生早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海權概念產生的年代,中國學者認為,用後來產生的概念否定早前產生的概念「欠缺說服力」。

二零一一年八月,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鄒克淵認為,地圖上的九段線如同其他證據一樣,「可被看成是支持中國對南海聲稱的一種證據,有助中國對線內諸群島提出主張,也有助作為中國與南海其他國家劃分海上邊界的證據,因此要加倍保護珍惜。」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中國「人民政協報」刊出署名何立波的文章稱,一九五二年四月由台灣當局(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締結的「中日和約」,明確西沙、南沙群島主權屬於中國,中方認為,其涉及南海九段線的法律地位「已經明確」。

二零一二年一月七日,北京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易先良,對於「南海斷續線」(按︰即「九段線」)問題作出回應,指出︰中國公布「斷續線」在前(按︰指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後,要求「斷續線」符合「公約」本身就不符合實際;「斷續線」是為了重申中國的領土主權以及相關海洋權益,並不是因為劃這條「斷續線」才擁有這個權益。「公約」不規範、不影響各國的領土主權問題,不能將「公約」作為評判中國在南海主張合法性的唯一或主要依據。「公約」本身並不排斥在它之前已經形成並被持續主張的權利,更不能為任何國家侵犯和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製造「合法性」。

今年七月十一日,由華陽海洋研究中心、中國南海研究院和中國國際法學會聯合撰寫的「南海仲裁案裁決再批駁」研究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出台至今八年,非但不可能為南海領土主權與海洋劃界爭議提供解決方案,反而使本已錯綜複雜的南海問題更加難解,衝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整體性、平衡性、嚴肅性,動搖締約國對「公約」爭端解決機制在實踐中能否得到正確使用的信心。近年來個別域內外國家仍將非法、無效的南海仲裁案裁決奉為「圭臬」,反映了個別域內國家試圖坐實裁決、強化單方面主張的戰略誤判,也反映了一些與南海無關的勢力攪動南海局勢、挑撥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的險惡用心。(二零二四年七月二十日)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敵視中國


敵視中國
(觀世界)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Mike Johnson),美國時間七月八日(星期一)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以「美國所領導的世界秩序面臨的威脅」為題發表演說,並提出三部分政策框架:加強美國國內實力、威懾美國敵人,以及強化美國在全球的聯盟。約翰遜表示,以中國為首的軸心每天早上醒來都想著如何打倒美國,中國對全球和平構成最大威脅,美國國會將在本屆會期結束前致力於通過一系列針對中國的立法措施,包括制裁協助俄羅斯、伊朗的中國軍工企業,限制對中國投資,以及解決中國濫用美國貿易法規漏洞等問題。這是去年(二零二三年)十月約翰遜接任眾議院議長以來,首次就美國國家安全和國會外交政策發表演說。

約翰遜一開始就將目標鎖定中國、俄羅斯和伊朗,並稱這是一個「以中國為領導的軸心」。他說,俄羅斯、伊朗、北韓、委內瑞拉甚至古巴這些國家都各自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特定的邪惡目標,「但他們每天早上醒來都想著如何打倒美國」。他說,雖然民主制度不完美,但「自治的負擔肯定要比暴政的枷鎖輕得多」。「現在,如果沒有美國的領導,我們所看到的未來很可能是共產主義和暴政,而不是自由、機會和安全」。

約翰遜直言「中國對全球和平構成了最大的威脅」,並預示了國會接下來將努力推動一系列在安全、經濟、生物安全和貿易領域抗衡中國的法案。他說︰「國會必須集中精力,用盡一切手段對抗中國」,「我們將制定制裁方案,懲罰向俄羅斯和伊朗提供物質支持的中國軍工企業。我們將考慮限制投資中國的方案,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簽署一攬子與中國相關的重要立法,並在本屆國會中加緊討論這些優先事項和許多其他事項。」約翰遜的言論反映美國政壇敵視中國的共識。在大選年,政客都會以激烈反華的言論吸引選民的眼球。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是美國政壇繼總統、副總統後的第三號人物。據媒體報導,這位約翰遜是共和黨人,前總統特朗普的盟友。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民主共和兩黨正為爭奪下屆總統寶座大鬥法。不久前,現任總統拜登與前任總統特朗普舉行了第一場電視辯論。雖然兩黨仍未正式選定他們作為該黨出選總統的人選,但普遍認為,兩人都是目前代表該黨的最有實力者。而這次辯論,現任總統民主黨人拜登表現未如理想,面對黨內外強大的「換登」壓力,拜登至今堅稱「只有上帝才能勸他退選」;特朗普則說拜登「不是年齡問題」(因為特朗普只比拜登小三歲,也有七十八了),「而是能力問題」,他攻擊拜登是歷來最無能的總統。由此看來,拜登連任凶多吉少。若真的特朗普捲土重來,那麼特朗普與這位共和黨人議長約翰遜聯手,將會給中國乃至給世界製造許多麻煩。

有評論說,美國的歐洲盟友以及亞洲的同道者都留意美國總統選情,以便調整國家的部署,只有中國表現淡定,原因很簡單,就是︰制裁中國、遏制中國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不管誰當選,美國針對中國、敵視中國的國策是不會變的。所以中國並不在乎美國哪位老人家當選。前不久,有某國領導人指責中國「插手干預」該國大選,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對別國的大選不感興趣」。中國只做好自己的事,以應對複雜和萬變的局勢。


前不久,中國舉行了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七十周年的活動。所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完整的表述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個原則,是一九五四年六月中國總理兼外長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期間提出的,至今已有七十年。當時中國分別與兩國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這五項原則,不僅以此為指導建立和發展相互關係,並且共同倡議將這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中國一直堅持這五項原則,發展與各國的關係,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信賴。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從不侵略別國,從不以政治或經濟要挾別國,從不以霸凌手段欺負別國,所以中國不會孤立,在發展中國家之中得到許多支持。一九七二年就是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支持下重返聯合國;今後也同樣在「合作共贏」的旗幟下得到支持,打破美國的制裁和圍堵。

當今美國政壇的共識是忌憚中國崛起,擔心中國會取代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儘管中美元首多次會面並達成所謂「元首共識」,也很難落到實處,中美關係難以好轉,甚至會演變成衝突。近日,美國牽頭的「北約」在華盛頓舉行北約七十五周年峰會,美國總統拜登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都在發言中指名道姓攻擊中國,認為中方支持俄國侵略烏克蘭、破壞國際秩序,聲言加強制裁中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被問及中美關係和國際局勢時,往往也只是重複「希望美方摒棄冷戰思維,正確看待中國的發展」、「希望美方與中方雙向而行,為中美關係重回正軌作出努力」之類的老話。

五十年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和總統尼克遜(尼克森、尼克松)有摒棄冷戰思維的膽色、突破偏見的勇氣和改變世界的魄力,敢於與被視為「鐵幕」的中國打交道。五十年後的美國政界和學界,「知華派」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已被「滅聲」,唯有反華才是政治正確。有一句名言說得好︰「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美國政客對中國的偏見,很難真正了解中國當今的真實情況。美國有自己的國策和方針,中國實在不能「教」美國如何看待中國和世界;有些政客戴了有色眼鏡,即使事實就在他們眼前,也無法看到真相。中國只能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廣交天下朋友,拓展五大洲市場,讓美國及其盟友們嚐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滋味吧。(二零二四年七月十三日)

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何物北約


何物北約
(觀世界)

據媒體七月二日(星期二)報導,即將任滿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日前表示,俄羅斯從中國進口先進技術生產導彈和無人機,中國的行為是挑戰北約的價值觀、利益和安全。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不知道北約的價值觀是什麼,如果是以意識形態劃線製造矛盾、挑動對抗、加劇緊張,中國確實不能認同。事實上,是北約不斷挑戰中國、干涉中國內政、歪曲抹黑中國的內外政策,嚴重挑戰中國的利益和安全。至於烏克蘭危機,毛寧說,中方始終致力勸和促談,推動政治解決。北約應反思危機的根源,反思自身為歐洲和世界的和平做了什麼,而不是推卸責任,轉嫁矛盾。

斯托爾滕貝格的類似言論不久前也出現過。大約兩星期前,六月十七日,斯托爾滕貝格訪問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發表談話時說,中國不能在支援俄羅斯的同時,維持與西方國家的友好關係;若不改變行為,北約將使北京付出代價。他強烈批評中國透過出口協助重建俄羅斯的軍工產業,從而加劇烏克蘭衝突。他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試圖規避制裁並維持對俄雙邊貿易,但實際上中國正在助長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的武裝衝突,北京不能兩面討好,盟邦必須使其付出代價、承擔後果。不過,北京一直堅稱並未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武器援助,北京也婉拒參加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號召的瑞士和平峰會。對於斯托爾滕貝格的指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六月十八日回應稱,北約應反思自己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角色,而非抹黑中國。林劍說,中國並非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並始終致力於勸和促談,呼籲各方停止推責、挑撥離間。


所謂「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二戰之後西方陣營的軍事同盟,是東西方「冷戰時代」的產物。本來,歐洲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互相對立,與遠在美洲大陸的美國無關,但二戰之後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一直企圖主宰世界事務,特意拉攏歐洲國家結成同盟,於是想出了「北大西洋」這個概念。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西方國家在美國召集下在華盛頓開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北美和歐洲十二國加入,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目的是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九十年代初,原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陸續變天,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的「蘇聯」以及有六個加盟國的「南斯拉夫聯邦」先後解體。這些國家紛紛倒向西方陣營,北約拉攏這些國家甚至一些亞洲國家加入,至今成員國已有三十個。

本來世界上還存在一個「華約」,即是「華沙條約」。這是二戰之後追隨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軍事同盟。這些國家由共產黨主政,所以西方陣營稱這些國家為「共產國家」。二戰結束時,最早對外發動侵略的德國戰敗,東部被蘇聯佔領、西部被美國佔領,因而分為東西兩國,東德屬於追隨蘇聯的「社會主義」,西德屬於資本主義的「自由世界」。由於德國是發動二次大戰而最後成為戰敗國,一直受美國等監管和保護。一九五五年西德加入北約之後,東歐八個「社會主義國家」感受到威脅,於是在波蘭華沙開會,訂立「華沙條約」,目標是與「北約」抗衡,一旦受到攻擊即互相協防。但三十幾年後的八十年代末,東歐各國相繼變天,「華約」於一九九一年解散。


自此,「北約」的冷戰目標只剩下前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北約並沒有因為華約解散而停止吸收新成員國,反而不斷拉攏原蘇聯加盟國、不斷向東擴張,直接威脅俄國。屬於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烏克蘭也提出加入歐盟和北約,俄羅斯擔憂將來北約會在烏克蘭部署導彈、威脅俄國安全,因而強烈反對。但烏方認為這是自己的事,與俄國無關,堅持要求加入北約。俄羅斯就以保衛自身安全利益為由,二零二二年二月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

中國與俄羅斯一直是緊密的盟友、「全天候戰略伙伴關係」。中國與烏克蘭也保持深入的友好關係,中國的第一首航空母艦,就是輾轉向蘇聯解體後獨立的烏克蘭買來的,中烏之間也有許多貿易和其他方面的友好往來,所以對烏克蘭有好感。當俄國為自身安全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中國只好保持中立、堅持勸和促談。中國方面堅稱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品貿易,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一直存在的正常貿易往來不應被指責,更不應被某些國家無理制裁。


北約是美國牽頭的軍事同盟,是美國的附庸,在國際事務中是美國的幫凶和傳聲筒。中國是獨立主權國家,與北約這個軍事同盟沒有可比性,不在同一平台上,北約沒有身份和資格對中國說三道四,所以北京不理睬北約、不與北約面對面交往,只隔空罵戰就夠。當然中國也不怕北約言語挑釁,它敢向中國潑髒水,中國就高調反駁,叫它自己照照鏡子。倒是這個曾兩度出任挪威首相、即將任滿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本來是挪威工黨領袖、經濟學者,在國內主張社會公平、在國際事務中主張多邊主義;但在北約秘書長任上,卻處處為美國政策張目、處處以軍事同盟的「強勢」對他國脅迫,那張「狐假虎威」的嘴臉,實在令人憤慨。(二零二四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