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何物北約


何物北約
(觀世界)

據媒體七月二日(星期二)報導,即將任滿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日前表示,俄羅斯從中國進口先進技術生產導彈和無人機,中國的行為是挑戰北約的價值觀、利益和安全。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不知道北約的價值觀是什麼,如果是以意識形態劃線製造矛盾、挑動對抗、加劇緊張,中國確實不能認同。事實上,是北約不斷挑戰中國、干涉中國內政、歪曲抹黑中國的內外政策,嚴重挑戰中國的利益和安全。至於烏克蘭危機,毛寧說,中方始終致力勸和促談,推動政治解決。北約應反思危機的根源,反思自身為歐洲和世界的和平做了什麼,而不是推卸責任,轉嫁矛盾。

斯托爾滕貝格的類似言論不久前也出現過。大約兩星期前,六月十七日,斯托爾滕貝格訪問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發表談話時說,中國不能在支援俄羅斯的同時,維持與西方國家的友好關係;若不改變行為,北約將使北京付出代價。他強烈批評中國透過出口協助重建俄羅斯的軍工產業,從而加劇烏克蘭衝突。他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試圖規避制裁並維持對俄雙邊貿易,但實際上中國正在助長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的武裝衝突,北京不能兩面討好,盟邦必須使其付出代價、承擔後果。不過,北京一直堅稱並未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武器援助,北京也婉拒參加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號召的瑞士和平峰會。對於斯托爾滕貝格的指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六月十八日回應稱,北約應反思自己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角色,而非抹黑中國。林劍說,中國並非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並始終致力於勸和促談,呼籲各方停止推責、挑撥離間。


所謂「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二戰之後西方陣營的軍事同盟,是東西方「冷戰時代」的產物。本來,歐洲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互相對立,與遠在美洲大陸的美國無關,但二戰之後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一直企圖主宰世界事務,特意拉攏歐洲國家結成同盟,於是想出了「北大西洋」這個概念。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西方國家在美國召集下在華盛頓開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北美和歐洲十二國加入,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目的是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九十年代初,原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陸續變天,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的「蘇聯」以及有六個加盟國的「南斯拉夫聯邦」先後解體。這些國家紛紛倒向西方陣營,北約拉攏這些國家甚至一些亞洲國家加入,至今成員國已有三十個。

本來世界上還存在一個「華約」,即是「華沙條約」。這是二戰之後追隨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軍事同盟。這些國家由共產黨主政,所以西方陣營稱這些國家為「共產國家」。二戰結束時,最早對外發動侵略的德國戰敗,東部被蘇聯佔領、西部被美國佔領,因而分為東西兩國,東德屬於追隨蘇聯的「社會主義」,西德屬於資本主義的「自由世界」。由於德國是發動二次大戰而最後成為戰敗國,一直受美國等監管和保護。一九五五年西德加入北約之後,東歐八個「社會主義國家」感受到威脅,於是在波蘭華沙開會,訂立「華沙條約」,目標是與「北約」抗衡,一旦受到攻擊即互相協防。但三十幾年後的八十年代末,東歐各國相繼變天,「華約」於一九九一年解散。


自此,「北約」的冷戰目標只剩下前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北約並沒有因為華約解散而停止吸收新成員國,反而不斷拉攏原蘇聯加盟國、不斷向東擴張,直接威脅俄國。屬於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烏克蘭也提出加入歐盟和北約,俄羅斯擔憂將來北約會在烏克蘭部署導彈、威脅俄國安全,因而強烈反對。但烏方認為這是自己的事,與俄國無關,堅持要求加入北約。俄羅斯就以保衛自身安全利益為由,二零二二年二月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

中國與俄羅斯一直是緊密的盟友、「全天候戰略伙伴關係」。中國與烏克蘭也保持深入的友好關係,中國的第一首航空母艦,就是輾轉向蘇聯解體後獨立的烏克蘭買來的,中烏之間也有許多貿易和其他方面的友好往來,所以對烏克蘭有好感。當俄國為自身安全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中國只好保持中立、堅持勸和促談。中國方面堅稱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品貿易,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一直存在的正常貿易往來不應被指責,更不應被某些國家無理制裁。


北約是美國牽頭的軍事同盟,是美國的附庸,在國際事務中是美國的幫凶和傳聲筒。中國是獨立主權國家,與北約這個軍事同盟沒有可比性,不在同一平台上,北約沒有身份和資格對中國說三道四,所以北京不理睬北約、不與北約面對面交往,只隔空罵戰就夠。當然中國也不怕北約言語挑釁,它敢向中國潑髒水,中國就高調反駁,叫它自己照照鏡子。倒是這個曾兩度出任挪威首相、即將任滿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本來是挪威工黨領袖、經濟學者,在國內主張社會公平、在國際事務中主張多邊主義;但在北約秘書長任上,卻處處為美國政策張目、處處以軍事同盟的「強勢」對他國脅迫,那張「狐假虎威」的嘴臉,實在令人憤慨。(二零二四年七月六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