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求效率(隨感)
近日看到一則不起眼的新聞,大意是,內地某市學校致家長一封信,提及北京高層多年前要求減輕學生負擔,學校訂出具體做法︰若學生晚上做功課到指定時間(小學生到晚上九點、初中生到晚上十點、高中生到晚上十一點)仍未做完,可以不做,家長簽名證明,教師不予責罰。許多家長認同學校的「熔斷機制」,認為學生成長時期的休息和健康比功課分數更重要。在整個社會內部競爭激烈、學校爭升學率、家長爭排名的氛圍下,學校敢於反潮流、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確實難能可貴;家長看透社會的弊端,支持學校的新穎做法,為保護學生健康成長踏出重要一步,也實在需要勇氣。
如果從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學成果的角度看,問題的重點不是花多少時間做功課,而是在指定的時間內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四十幾年前,老牛目睹讀初中和小學的小親戚,下午五點放學回家,打開收音機(那時還沒有電視機),耳朵聽着電台的故事,手持鉛筆寫作業,聽到嘻嘻笑就停下,然後又寫幾個字。這樣磨磨蹭蹭做到晚上七點,吃晚飯、洗澡,然後繼續做功課,到晚上十點還沒有做完。本來學校預計,初中生、小學生每日做功課(寫作業)的時間約一小時;但在心不在焉、拖拖拉拉的學生手上,竟然做四五個小時還做不完。如果按現今學校的「熔斷機制」,這樣的學生怎能有學習效果?
反觀同班級的另一個小親戚,每日按時作息,放學後參加學校安排的一個小時的課外活動,回家就立即做功課,做完功課還可以有時間自學英語,從來不必熬夜溫習、應付測驗考試,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英語特別出色。幾年後她隨家人移居美國,很快便適應當地生活並考入大學。兩個同齡、同班、同教師、同功課壓力,但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童的成長比較,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不在乎是否名校、名師、專業輔導,學童個人專心專注、抓緊時間、講求效率是學習成功最重要的環節。
不論是「社會主義」社會抑或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是學生學習抑或職場謀生,都應當講求效率,就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做較多的事,才是成功之道。如果浪費時間、不講效率、在指定的時間內未能完成預定的工作量,當然比學習和做事有效率的同學或同事表現差。八十年代初,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正如火如荼推進,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和試點的深圳,有一句著名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就是後來向全國推廣的「深圳精神」、「深圳速度」。這句口號是對內地之前二十幾年的被曲解的「社會主義」,即是「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食大鑊飯、平均主義、不講效率思維的大顛覆。
老牛幾十年職場生涯,也曾遇到習慣拖拖拉拉、喜歡「磨爛蓆」工作方式的主管。本來最遲可以在下年六點就做得完、不必熬夜的工作量,總是要拖拖拉拉(美其名曰「精益求精」)、熬到凌晨兩三點甚至四五點;總以「夜以繼日」為樂趣,以為「越夜越精彩」,總是要拖到「筋疲力竭」才「盡興而歸」,一眾員工也只好陪着喜歡「夜戰」的主管熬夜。工作時間長必然令辦公室使用的照明和冷氣系統的用電量增加,主管也曾因此被行政部門多次警告,但總無法改變已經形成的壞習慣。直到後來,媒體報道一名經常熬夜的關姓資深傳媒人,某日凌晨下班回家後突覺不適,送到急症室,急救無效猝死。此不幸消息經媒體報道後,慣於拖班「磨爛蓆」的主管才有所收歛,但不久又死灰復燃。民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說過︰「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員工的寶貴生命就在無效益的拖拉之中消耗了。空耗時間、不講效率、沒有效益、浪費生命,其實是最大的浪費。(二零二五年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