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
(隨感)

「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周年,香港老百姓都感受到這幾年由亂及治、由治及興。只要不帶偏見,都感覺到香港重回安定平和的日子,人人心情舒暢。「只要不帶偏見」這個前提很重要。因為一些人在「一九黑暴」期間、甚至「一九黑暴」之前,已經戴了偏見的「濾鏡」,他們在那些「名嘴」、「專家」、「才子」、「意見領袖」的長期灌輸之下,對政府早有成見,所以不管政府出台政策如何惠民、如何一番好意、社會如何回復平穩和諧、人人放心返工返學,那些帶有偏見的人總會看不順眼,這也挑剔那也不滿。其實對於那些戴了有色眼鏡的人來說,政府和北京即使做得再好、再合理,也不可能討得他們的歡心,那就由他去說吧。

「一九黑暴」對社會造成的破壞太深,那段惶恐不安的日子實在令人痛心和憤慨,老牛本不願再提起;但是,今天那些戴了有色眼鏡、「看一切都黑、都不順眼」的人,他們的那個有色眼鏡就是來自「一九黑暴」;而「一九黑暴」之所以搞到如此激烈,又是源於「一二反國教」、「一四佔中」、「一六旺暴」,源於在「名嘴」、「才子」、「專家」、「意見領袖」把持媒體、大氣電波,不斷灌輸脫離現實的「民主自由」甚至「港獨」理念,他們同情那個什麼「黃傘行動」而成為「黃絲」。


有一些「黃絲」不一定衝鋒在前參與暴力行動,他們只是理念上同情、支持參與暴動的人;特別是一些青年和大中學生被挑動之後,在暴力行動中勇往直前,有些人抱着「學生運動大方向是正確的」這句六十年前中國文化革命興起時那位偉人提出的觀念,即使「黑暴」者做出許多違法行為,他們都認為應該相信「大方向正確」而予以包容。幾年下來的實情是,當局不得不嚴厲執法,對打砸商店和港鐵閘機、縱火及擲汽油彈、參與街頭暴動而被捕之人繩之以法,於是這些不曾參與暴力行動、但支持同情暴力行動的「黃絲」們就心懷不滿,在行動上就出現特區政府官員及北京高官所說的「軟對抗」。當然也有許多曾經參與暴動的人僥倖逃脫,這些人必然會對執法者懷恨在心,隨時找機會宣洩不滿。

老牛的朋友圈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不曾參與打砸縱火、但心中支持和認同他們的行為的「黃絲」。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人各有志不可勉強」;粵諺有云「崩口人忌崩口碗」,所以,「一九黑暴」和「新冠疫情」過去後,社會恢復平靜,朋友約飲茶,也盡量不談政事。近年手機資訊發達,在手機讀了許多「雞湯文章」,有的文章談到︰「不要以自己的觀點去教別人做事」、「不要試圖去改變他人」、「人只能改變自己、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別人」,還有的說「三觀不同,不可強求一致」,「心中有陽光、遠離負能量」,「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老牛讀後豁然開朗,如醍醐灌頂,於是飲茶時只談生活健康,只談友情親情、旅行見聞,不提不愉快往事,以免大家都難堪尷尬。

近日電子媒體回顧「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年的專題報道,總會提及香港回歸二十八年來的立法會內的激烈衝突,提及「大舊」、「長毛」、「黃黑超」這三劍俠在議會中的惡行。二十多年來,人們看慣了他們在議事廳滋事叫囂的粗鄙行為,都以為是民主社會的正常現象。那位在台灣讀大學、與台灣政壇有深厚聯繫的「黃黑超」就曾經揚言,要將台灣民某黨籍立委朱某正在議事廳大打出手的「議會文化」引入香港。其後一些自稱「民主」的議員把那些破壞議會的行為發揚光大,擲水杯、拋文件、潑腐液、圍攻官員、襲擊推撞、「拉布」(故意拖延),攪亂議事規程,總之目標就是要阻礙議案通過,讓政府一事無成。


如果那些自稱「民主」的議員在會議廳發言時罵人或者攜帶道具,尚屬議員在議會內的言論行為可以不予追究;但擲水杯、潑腐液、圍攻官員甚至肢體衝突,就屬於違法行為,不論在會議廳或在社會上都是不能容忍的。如果說民眾上街遊行和平表達意見、高叫口號,尚屬憲法、基本法賦予的權利;但堵路、打砸商店、破壞公共設施、縱火、擲燃燒彈等等,已經明顯屬於違法犯罪行為,無論如何辯解都無法改變犯法的性質,當局嚴厲執法是無可非議的選擇。警方果斷執法止暴制亂、回復社會秩序,一些人至今仍不滿當局「鎮壓示威」,還要喋喋不休那些「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便是故意混淆了民主自由與堅守法治的界線。

一九年的「黑暴」如此猖獗、越演越烈,是因為幕後策劃者的目標是要迫到北京「忍無可忍」而出手派軍隊「平亂」;一旦北京方面「中計」、派駐港部隊走上街頭,那些幕後策劃者就會向世界宣稱「香港玩完」、「一國兩制玩完」,他們搞垮香港進而抹黑中國的目的就達到了。幸好北京方面看穿外國勢力的陰謀,沒有中計,最後緊急制訂及實施「港區國安法」,及時以法律手段制止暴力進一步蔓延。如果一九年的所謂「反修例示威」一直和平進行(就是當時組織者宣稱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簡稱「和理非」),未至於出現社會大混亂,北京也不會出手祭出「港區國安法」來「止暴制亂」。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沒有「假設」,更沒有「推倒重來」,我們只能審視歷史、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砥礪前行。如今香港回復平靜,重現市民期望和嚮往的自由生活。那些曾經囂張一時的惡棍,包括那些「有法律背景」的「專家」、「教授」以及在年輕人中有號召力的「公子」、「名嘴」,已經受到法律制裁;那些一直沒有露面的幕後策劃者也都藏匿蹤影。一些同情「黑暴」的「黃絲」社會名人,對香港前途沒有信心,或者不滿政府管治,這幾年不聲不響移民外國;個別政見偏激、過於投入政治活動的藝人,仍然堅持自己的政見,離開香港移居外國後還要繼續宣揚「港獨」、為外國勢力發聲效忠、淪為被通緝對象,那是自己攞嚟衰。一些「偏黃」的平民百姓,也跟隨這幾年的移民潮,踏上背井離鄉之路。老牛明白「人各有志不可勉強」,他們認為外國的月亮比香港圓,那就好好去外國欣賞那個在自己心目中更圓的月亮吧。祝他們好運。(二零二五年七月九日)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觀雨聽風


觀雨聽風
(隨感)

近日看了朋友在手機傳來的一個較長篇幅的「趙健的讀書日記」檔案,內容是「中國的十大雅事」,談及中國古代文人的十大雅事是︰焚香、聽雨、拾花、品茗、探幽、賞畫、對弈、撫琴、酌酒。這個視頻一次過講解了十大雅事的歷史故事、箇中知識和典故出處,實在是獲益良多。這位趙公子的「讀書日記」製作認真,許多時候採訪當今文化名人,或者從所讀的書中闡述歷史故事,很有水平。趙公子自稱是來自農村、家境貧寒,考上大學、努力讀書,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略有成績,從不自滿自傲,也從不會看不起勞動者。老牛不時收到好友轉來的檔案,都很認真欣賞和思考。在這個「十大雅事」中,趙公子問讀者(觀眾)「雅了幾個」,真對不起,老牛也真沒有「雅」過。

片中用了很長篇幅講述「聽雨」的「雅興」和掌故。但以老牛的經歷,從來沒有「雅興」去「聽雨」,只有「狂風暴雨」、「頂風冒雨」和「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深刻記憶。老牛曾經是由廣州下放海南的「知識青年」,在海南島中部山區的橡膠農場當工人,每當下雨天不能割膠,仍不能坐在宿舍裏,要穿上雨衣到橡膠林段斬萌(用砍刀清除雜樹灌木)、施肥、鋤草。最辛苦的工作是「冒雨定植」,就是趁雨天泥土濕潤,把苗圃的橡膠樹苗挖起,並移植到已經開荒並挖好準備種植樹苗的土坑(稱為「穴」)。在雨中挖樹苗時鋤把盡是泥和水,用鋤把當作擔挑挑起裝着十株樹苗的畚箕,爬上新開荒的林段,雨中山路泥濘濕滑,一步一跌;種完十棵樹苗收工,已經像個「泥人」。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四日凌晨,一場強台風襲擊海南,瓊海縣城是重災區,房屋倒塌,死傷幾千人。我所在的農場被台風掃過,多個生產隊(居民點)塌房,死了幾十人。我所在的生產隊幸好沒有死人,但倉庫倒塌了,稻穀、大米、黑豆、化肥、農藥等國家財產都被雨水打濕了,隊長天未亮就召集員工趕到倉庫搶救國家財產。台風摧毀了農場的通訊電話線,急需搶修,隊長派我到場部通訊班做臨時「壯丁」,參加搶修電話線。十個壯丁每日在台風摧毀的公路邊防風林穿越,三個人扛着五米長的水泥電線桿在濕滑的陡坡爬行,如果一腳踩不穩,三個人都會被電線桿壓死。場部中學受災最重,學生宿舍倒塌壓死十五個學生和一個教師及他的初生嬰兒,場部才決定抽調我到中學當教師。

當時中學的教室和宿舍都倒塌了,場部安排「外包工」趕建茅草房作課室和宿舍。我到中學之後,一直住在茅草房,飽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描述的「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滋味。一九七六年十月,另一個強台風襲擊海南,掃過我所在的山區。那時我的長女初生才幾個月,台風深夜殺到,狂風呼嘯,暴雨滂沱,眼看茅草房抵受不住強風開始慢慢傾斜,牛太用背帶把嬰兒包在胸前,穿上農場工人用的布面膠裏雨衣,推開房門衝出去,我扶著兩母女,蹲到已經倒塌的籃球架下,直到天明雨漸停,才從籃球架下鑽出來。茅草房完全倒塌了,我用短刀割開房頂的茅草,把棉被、衣服拉出來,擱在籃球架上晾曬。書籍、相簿、筆記本、速寫簿都泡在黃泥水裏,我把這些物品從倒塌的茅草屋拉出來,攤在球場上。筆記本、速寫簿風乾了仍然留下黃泥水的痕跡,被泡過的珍貴相片就永遠無法復原了。那些狂風暴雨的經歷和受狂風暴雨侵襲的感受,令我對雨的感覺負面較多,實在「雅」不起來。


倒是後來在港生活後,在八號風球下,來一次「觀雨聽風」。那時我在柴灣返工,公司在杏花邨地鐵站外有定時穿梭巴士接載員工往返。由於行業性質的原因,八號風球之下也要上班。二零零四年某日,掛起八號風球,公共巴士和小巴都停駛,只有地鐵和少量的士還在狂風暴雨中行走。我冒雨上了一部的士到佐敦站,進入地鐵,一直搭到杏花邨。離開地鐵站,立即走進「麥記」。風球之下打工仔多了一日「風假」,而且時間尚早,那天「麥記」顧客甚少,座位甚多。我叫了一個巨無霸套餐,找了一個對着五米落地大玻璃的位置,一邊品嘗着「巨無霸」漢堡包的鮮蕃茄和酸瓜,一邊望着落地大玻璃,仔細看着雨點打在玻璃上然後被風吹着斜斜向下流去的軌跡;一邊喝着奶茶,一邊聽着狂風裹脅着雨點打在玻璃上的巨響。一邊觀雨聽風,一邊想︰八號風球之下,大多數行業都不用上班,但總有一些工種、一些行業要繼續開工,例如「麥記」一類的服務業、例如我所在的媒體;我只是在冷氣間、寫字樓對着電腦,比起要頂風冒雨在戶外執勤的人好多了。吃飽了、欣賞完「雨打玻璃」的特別景致,愉愉快快登上公司車,開始進入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

人生的經歷,過去了便成為經驗和記憶,經歷留下的烙印可以成為抱怨的理由,也可以成為面對折騰顛簸的力量,如何看待,全在於個人的心態。老牛雖然未曾「雅」過,不但未有「聽雨」的雅興,甚至趙公子提到的諸如酌酒、對弈、焚香、拾花、撫琴都不曾試過。但我不覺得可惜,沒有遺憾、從不抱怨;從容應付艱辛,微笑面對生活;正向、樂觀、自信、努力,與人為善、與世無爭,樂天知命、問心無愧、隨遇而安,便是我的人生格言。康有為有詩云「吾生自有安心法,所遇皆欣即是家」,是我的座右銘。蘇東坡的名句「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便是我的對待人生態度。(二零二五年七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