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學習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習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毋忘歷史


毋忘歷史
(隨感)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八月十五日是日本天皇裕仁頒布詔書的「終戰日」,天皇詔書並無提到「投降」,只提「接受波茨坦公告」;美軍翻譯日皇詔書才加入「宣布投降」字句。多個國家將九月三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是因為這一天才是日本侵略軍簽訂投降書、正式宣布投降的日子。包括中國戰場的國軍和共軍,以及參與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次大戰的美軍、蘇軍在內的「盟軍」,在各地戰場都設有接受日軍簽署投降書的「受降儀式」,日軍司令就是在美軍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投降書的。但作為挑起戰爭的戰敗國,日本不但不反省侵略歷史,直至今天還要千方百計美化侵略罪行,還要以「原爆受害者」的姿態博取同情,完全是因為美國在背後撐腰。

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點燃二次大戰的戰火,亞洲、歐洲許多國家被侵略蹂躪,當初美國企圖獨善其身;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美國還是十二月七日)凌晨,日本軍機偷襲太平洋的美軍基地珍珠港,企圖癱瘓美軍力量,美國才決定參與反法西斯戰爭。戰爭結束後,燃起戰火的三個主要責任人︰德國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裕仁天皇,前兩人都受到歷史懲罰,唯有裕仁天皇卻可置身事外、得享天年,這完全是因為當時的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與日本進行政治交易︰掩蓋歷史、保住天皇;美國則完全控制日本。

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算起,日本侵略軍蹂躪中國十四年,可是至今仍有日本右翼分子篡改歷史、美化侵略;多名在任首相堅持要參拜靖國神社;至今一些政客和學者仍否認南京大屠殺史實。二十幾年前,由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及東方語言博士賀柏特.畢克斯撰寫的「裕仁天皇」一書,根據裕仁侍從和宮內廳的記錄、戰時軍政要員的供詞等大量史料,認定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以及最後導致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日本被迫宣布終戰,作為日本當時最高統治者的裕仁天皇,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的政治責任。


香港的教科書都記載香港在二戰時期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指的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聖誕節侵華日軍進佔香港,直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旬日軍投降、香港「重光」,所以叫做「三年零八個月」。而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美國時間十二月七日),正是日軍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日子。自此,日軍向中國南部以及亞洲各國包括東南亞大舉進犯,攻入香港的日軍最初就是由廣東方向從陸路進犯的。香港的教科書也記述了駐港英軍最初的抵抗、十二月二十五日港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香港進入了日佔時期;日軍在香港建立集中營,並對香港進行了嚴酷的統治,日軍佔領香港後發行「軍票」,日軍投降後,「軍票」至今未作任何賠償等歷史事實。但香港的教科書和媒體,往往忽略了民間、特別是當時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活動,以及抗戰英烈的事蹟。

今年九月三日,北京舉行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閱兵,邀請了二十六個國家的元首、高級領導人或高級代表參加閱兵儀式。最近,北京公布全國各地的抗戰史蹟紀念館共二百九十四處,香港入選的紀念地包括「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等。「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是由沙頭角羅氏家族捐出的自家大宅改造而成的,羅家族人在抗戰期間有多人為國捐軀,是著名的「抗日第一家」;該紀念館展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當年在港九新界各處的游擊活動,以及歷史上有名的營救英軍和營救滯港內地文化名人的英勇事蹟。歷史資料由嶺南大學教授劉蜀永搜集整理,並請廣州著名人物畫家陳挺通繪製插圖。筲箕灣的「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則是特區政府官方展現二戰時期駐港英軍短期內抵抗日軍侵略的多次英勇戰鬥,以及歷史以來鯉魚門砲台作為海防要塞的重要作用。


「港九獨立大隊大嶼山中隊」中隊長劉春祥,在屯門龍鼓灘一次海上戰鬥中壯烈犠牲,年僅二十三歲。但「劉春祥」只有一個名字,生平、籍貫、家人等都沒有資料可尋。近日某大報記者找到線索,確認劉春祥是廣東惠陽鎮龍人,並在惠陽塘角村訪問了八十二歲的劉崇富老人,找到了劉家的族譜,知道了劉春祥的生平︰劉出生於安南(今越南)一個華僑家庭,十六歲隨父親劉雨生回家鄉謀生。根據劉蜀永教授整理的資料,劉春祥於一九三八年十八歲投身東江縱隊游擊隊,一九四一年日軍侵佔香港後,他隨武工隊轉戰香港新界、參與大營救等活動。一九四三年五月某夜,劉與另外六名戰士乘船往龍鼓灘時遭遇日軍,船被日軍開砲擊沉,七名游擊隊員與船家梁克一家五口全部遇難。

這些都是八十年前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早已離世,與主角同時期的人即使在世也年事已高,至今也越來越少了。幸好有歷史學者、先烈後人以及對研究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有心人,整理這些瀕臨湮滅的歷史故事,使之得以流傳後世、教化大眾。如今趁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紀念日子,追懷曾經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曾經在我們身邊耳熟能詳的地方英勇抗日、甚至獻出生命的先烈的故事,正如官方所說,不是為了記住仇恨和痛苦,而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創建未來。我們活着的人應該記住已去世的先烈、學習他們的奮鬥精神,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日子,珍惜美好生活。(二零二五年九月三日)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粵語記趣


粵語記趣
(學習心得)

近日看到一個手機資訊,內容是「粵語歇後語」,當中記述了一些流行的粵語歇後語,例如︰「洗腳唔抹腳——亂咁揈(亂花錢)」、「風扇底下傾計——講風涼話」、「掟石落屎坑——激起公糞(憤)」、「食豬紅疴黑屎——當堂見效」、「貼錯門神——面左左(相處不愉快)」、「雞食放光蟲——心知肚明」、「蕃薯跌落灶——該煨(真可憐)」、「冇柄士把拿——得把牙」、「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火燒旗桿——長炭(嘆)」、「老鼠尾生瘡——大極有限」、「和尚擔遮——無髮(法)無天」,等等。老牛中學時代的趙老師,也常在課堂講「牛皮燈籠蘸黑漆——點極都唔明」、「風吹牛角——全無感覺」、「竹籃打水——一場空」等歇後語,批評不懂回答問題的同學,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但是有些粵語歇後語,隨着社會發展進步和變遷,已經沒有生活內容,因而慢慢失傳或消失。例如,「床下底破柴——撞板(碰釘子)」,如今現代社會,即使農村都已經沒有人用兩張「橋凳」架兩塊床板的床,許多人都用現代床及床褥,所以沒有了「床下底」;以前廣東人用木柴燒火煮食,如今用煤氣、石油氣、用電磁爐,甚少用木柴,所以也沒有「破柴」的動作,於是這句歇後語語已經用不着了。


有一句粵語歇後語「濕水棉花——冇得彈(無可挑剔)」,可能也會隨着「現代化」而失傳了。從前人們都用棉被,被袋內的被芯(棉胎)是棉花,用棉線編織成網狀裹住棉絮,使之不會散開。棉被用久了會被壓實、棉胎內的「不流動空氣」空間減少而不保暖,所以人們會請「彈棉胎師傅」來,將舊棉胎的棉花重新彈鬆、重新編棉線網。如果棉花濕了水會結成一團,就「彈」不開,所以才有「濕水棉花——冇得彈」這句歇後語。但現代人已經甚少人用棉被,沒有人見過「彈棉花」的手工勞動了,所以這句歇後語也沒有人懂了。

廣東人稱廣東以外操普通話(國語)的人為「撈(讀陰平聲LAO)鬆」,原來此語原是國語「老兄」的意思。不懂粵語的北方人初到貴境,必會問路、問價、問事,拉住廣東人詢問時,先很有禮貌地稱呼「老兄」,不懂國語的廣東人也聽不明白是什麼,久而久之,就將聽到的國語「老兄」一詞粵語化為「撈鬆」,然後將所有不懂粵語的外省人都稱為「撈鬆」;再化作帶有歧視的「撈頭」、「撈佬」。今天由於國家推廣普通話,許多廣東人的孩子入學之後都講普通話,反而不懂粵語了,於是戲稱「本地撈」。


廣東人稱年輕人約會異性朋友為「拍拖」,此語源自水上運輸行業的術語,本義是一艘沒有動力的大船(例如蠆船、花尾渡、內河貨船),由一艘有動力的駁船拖行,通常是用繩索將兩艘船繫牢,並排而行。於是成年人就將水上運輸行業專用的「拍拖」一語,借用於年輕人約會異性朋友,並肩而行甚或拖手仔,進而互相了解、確認關係。在封建社會「盲婚啞嫁」時代,並未有「拍拖」行為,也沒有「拍拖」一詞。到了近代,社會進步、思想開放,有了「自由戀愛」;水上運輸行業也出現了不靠人力推進、以燃油作動力「火船」,以及出現了以有動力船拖行無動力船的運作模式,才出現「拍拖」一語。

傳統粵劇劇目有古裝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許多時候會聽到舞台上的「大老倌」大喝一聲「call撈爺(ko-lao-yeah)」;有些老一輩人平日也會借用戲台用語這麼說。這句話原來是「官話」(官場用的語言,即國語、普通話)「可惱也」,即是「好激氣」的意思。本來「惱」字粵語發音是「努」、「腦」,國語發音是「Nao」,是鼻音。但廣東人習慣「懶音」,多數「N」「L」不分,所以才有「撈」的發音。(二零二五年七月三十日)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省港百年


省港百年
(學習筆記)

今年六月二十三日,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沙基慘案」一百周年。發生在廣州的「沙基慘案」是因為上海的「五卅慘案」而起。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上海學生二千餘人上街遊行,抗議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工人領袖顧正紅,並要求當局收回租界。上海租界的英國巡捕逮捕百多人,隨後示威群眾聚集在英租界巡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英國巡捕突然向聚集人群開槍,當場打死十三人、傷幾十人。這就是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

六月十五日,總部設在廣州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為上海發生的英國巡捕槍殺中國學生的「五卅慘案」,去信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各工會團體,要求立即組織全體工人罷工,抗議英國軍警暴行。六月十九日晚,香港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及其他行業工人開始罷工並返回廣州,香港多所學校學生也紛紛罷課響應。二十五萬罷工工人到達廣州後,中華全國總工會舉行特別大會,成立「省港罷工委員會」,決定封鎖香港、禁止船隻來往、切斷各項供應,令香港陷於癱瘓。這就是著名的「省港大罷工」。


六月二十三日,參加省港大罷工的香港工人和廣州市民、工人、學生以及當時的黃埔軍校師生共約十萬人,遊行到與廣州外國租界「沙面」(珠江邊小島)有一條小河「沙基涌」之隔的沙基,到達沙面東橋附近,向駐守沙面的外國軍警高呼口號,抗議英國巡捕在上海製造「五卅慘案」;沙面租界的英法水兵向小河對岸沙基的遊行人群開槍,停在沙面外珠江面「白鵝潭」的外國軍艦也向遊行隊伍開槍,當場打死五十二人,重傷一百七十多人。這就是「沙基慘案」(或稱「六二三慘案」)。為紀念事件,國民政府將沙基定名為「六二三路」。第二年,廣州市政府在發生慘案的沙面東橋附近,建立「毋忘此日」紀念碑」。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九日開始的省港大罷工持續了一年多,香港經濟蒙受甚大損失。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較熟悉中國文化的港督金文泰接任後,與廣州政府展開談判。他致函廣州政府,提出通過談判解決罷工問題。隨後,廣州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向港方提出,香港政府須賠償工人在罷工期間的損失,以及重新安排工人的工作。港英方面則表示,工人先前的工作職位已有人接替,不可能重新安排;如果香港的商人自願為結束封鎖而償付這筆費用,香港政府不會阻攔。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若香港商界願出資賠償工人的經濟損失,廣州政府將積極協助工人結束罷工。

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國民政府致函英國駐廣州總領事,稱罷工工人封鎖香港行動將於十月十日前結束,中國政府將對進口貨物和奢侈品加徵附加稅,用來償付罷工委員會。十月十日,「省港罷工委員會」解除對香港封鎖,並宣佈結束罷工行動。今年六月是「省港大罷工」爆發一百周年。

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二日,香港爆發海員罷工。英資財團渣甸、太古兩家船務公司的六千名華人海員,因為不滿薪金比外國海員低,只有外國海員的五分之一,要求取消歧視制度,增加薪金到與外國海員看齊,但被資方拒絕,於是宣布罷工,其後罷工人數增至三萬人,罷工工人離開香港步行到廣州,導致香港全部海輪停頓,貨物堆積,碼頭癱瘓。港英警察封閉領導罷工的海員工會總部、拆除工會牌子。香港海員罷工得到當時廣州國民政府及孫中山先生的支持,正在廣西指揮革命活動的孫中山多次打電話慰問罷工工人,並指示廣州國民政府予以經濟支援。罷工持續五十五日,最後資方答應工人的加薪要求,香港警察也承認海員工會的合法地位,重掛海員工會牌子,工會恢復運作,宣布罷工結束,罷工工人重返香港。


孫中山先生青年時代在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學習。一八八七年,香港商人何啟捐資在香港創辦雅麗士醫院,並在醫院內創辦西醫學院,孫中山即由廣州轉至香港西醫學院學習,成為該校首批十八名學生之一。孫中山常與好友尤列、楊鶴齡、陳少白在香港商討反清大計,時人稱之為「四大寇」。一八九五年,孫中山在上環士丹頓街十三號設立「興中會」總部,以「乾亨行」名義掩護,推黃詠商為會長。但在清政府壓力下,港英當局一八九六年頒「放逐令」,不准孫中山進入香港,為期五年,期間孫中山多次乘船到香港都不能登岸,只可以在船上與革命志士會面。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陸佑堂公開演講,稱「香港與香港大學是我知識誕生之地」。

老牛去年二月的一篇題為「香港故事」的小文中提到︰中國近代文學家魯迅、蕭紅、許地山、張愛玲等人都曾在香港生活或活動;黃永玉年輕時在香港辛勤創作、發表作品而成為知名木刻家、畫家、美術教育家;漫畫家廖冰兄年輕時也曾在香港發表許多膾炙人口的政治漫畫,後來才返回廣州;曾任民國時期教育部長的教育家、翻譯家、革命家蔡元培晚年居香港,去世後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中共才子、曾任外長的喬冠華也曾在香港留下足跡;曾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的香港人黃作梅,因為抗戰期間營救英軍而被港英當局授予MBE勳銜,可惜在一九五五年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中遇難去世。


中共早年在香港的活動也曾是中共引以為自豪的事跡。例如一九二二年的「香港海員罷工」、一九二五年的「省港大罷工」,以及抗日戰爭期間,香港居民組成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參與抗日遊擊戰,並營救被俘英軍,以及轉移被困於香港的大批中國內地知名作家、藝術家、學者、教授。這些香港近代故事,很可能吸引內地的「深度遊」旅客作深入探究。認真說好香港故事、發掘香港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讓內地旅客了解、認識香港,特別是香港在中國革命歷史的地位和價值,甚為重要。

上世紀二十年代是一個風起雲湧、革命浪潮澎湃的時代,曾經發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余生晚也,未曾親歷,上述歷史故事都是在教科書或歷史著作中得到的。若香港政府趁「沙基慘案百年紀念」、「省港大罷工百年紀念」之機,指派歷史研究專家,整理香港近代史蹟,並突出宣傳歷史名人在香港的活動遺址,也許會吸引內地當今喜歡「懷舊」、「探秘」、「打卡」、「深度遊」的年輕人,來港尋找著名事件的歷史現場以及歷史文化名人的足跡,這是港府大力提倡「盛事經濟」以外的「歷史文化之旅」,對提升香港和內地年輕人的素養、提升年輕人國家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將會大有裨益。(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繪畫構圖



繪畫構圖
(學畫札記.構圖)

學畫畫的人都聽過「構圖」這個說法。何謂「構圖」?根據「中國美術詞典」中的「通用名詞術語」一節,「構圖」詞條的解釋是︰指美術創作時,依據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將所要表現的形象(各部分)加以組織和適當配置,構成一個完整協調的畫面。繪畫構圖,先要勾出對象的輪廓,再分光暗、層層設色,但畫面不宜塞得太滿,要留出空白,還要空出邊框。雕塑構圖類似中國畫的章法、布局,同樣是把人物或主體安排在恰當的三度空間中的適當位置,把個別或局部形象組成整體,構成適當的立體圖像。

中國畫和西洋畫都講究構圖,許多前人研究得出的審美原則和方法,中畫西畫都是相通的。通常應當先有「構思」後有「構圖」,意思是,確定「畫什麼」(構思)之後才考慮「如何畫」(構圖)。中國畫稱構圖為「章法」或者「布局」,書法則稱為「布白」。前輩山水畫家錢松喦著述「硯邊點滴」一書,有一節談到「章法」,書中說︰「通盤籌劃,置陣布勢,不但指構成畫面的形象輪廓,凡色彩、墨色、濃淡、位置,都要計算在內,甚至題字、印章所佔的位置也不能遺忘。」書中說,中國畫的章法,千言萬語,不外虛實二字。

錢松喦談到自己的經驗時說︰考慮畫面布局時,要把紙釘在牆壁上,以免平鋪在畫桌上發生「透視縮短」的變形、產生錯覺;把宣紙釘在牆上默默靜看,看到紙上已隱隱有畫然後落筆。這就叫做「慘淡經營」。中國傳統繪畫理論有所謂「六法」,其中「經營位置」所指的便是「構圖」。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黃夢生編譯的《繪畫構圖》一書,根據英國薄普漢的專著編譯為中文版,也許是少有的關於繪畫構圖方面的中文書。這本書提出構圖的三大原則,一是「統一」,二是「平衡」,三是「主體」,是對於構圖的正確的分析、恰當的概括。


第一是「統一」。中國知名前輩畫家哈定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怎樣畫鉛筆畫》中的「構圖」一章,對「統一」的提法是「多樣而統一」、「有秩序的變化」;中國畫家錢松喦說,用中國畫的思路,是「相成相破」。大致意思是,不能雜亂無章,也不能整齊劃一。譬如樵夫要將砍下的柴火捆綁成兩紮挑下山,乾樹枝都不是筆直得像掃把柄,而是有點彎曲而且長短不一,但樵夫要把木柴放得比較齊才可以綑得起來;有彎有直有長有短便是「多樣」,設法綑綁起來就是「統一」。所以我將這個原則解釋為「捆柴原理」。


第二是「平衡」(均衡)。畫畫與工藝品和建築裝飾的「對稱」不同之處是,畫畫力求不對稱,但視覺效果卻是平衡、均衡,不會「一頭沉」。畫面可以有疏密、粗細、輕重、深淺的對比,但不能偏輕偏重。「均衡」的秤桿、天平上兩邊平衡。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重量是一樣的,但體積差別很大;中國人用秤來秤重,一斤菜體積很大,一個小小的秤錘移到一個恰當的位置,秤桿就平衡了。所以我將「均衡原則」解釋為「秤桿原理」。畫面的「平衡」或者「均衡」不是對稱、均等,而是視覺效果的穩定。利用畫面上相當於小小「秤錘」的物體,去令到塊面、色調較重的另一邊取得平衡。如果沒有了這個「秤錘」,畫面就會一邊偏重而失去平衡感。


第三是「主體」(主題)。任何繪畫作品都有表達的目的即是「主題」,都有要畫的主要物體即是「主體」;不論靜物、風景、人物、動物、裝飾畫,都一定有要表現的主要物件。這個「主體」放在畫面哪個位置較為恰當、較為順眼、較為美觀,便是構圖要考慮的重點。「主體」放得太偏或太正中都不美觀,畫面的橫線、直線和斜線也不宜將畫面切割成兩半。根據幾百年來的畫家作品分析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得到的結論是︰若將畫面橫直都用兩條線分成三等份,組成九個格子(有點像孩童學寫毛筆大字用的「九宮格」,不過寫毛筆字的九宮格成正方形,而研究繪畫構圖的九個格子仍然是畫面長寬比例約為四比三或三比二的長方形),橫直各兩條線有四個交叉點,「主體」安置在橫直線交叉點的位置,會讓讀畫者覺得美觀、舒服。所以我將這個原則稱為「九宮格原理」。(二零二四年六月八日修訂)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歷史認知

 




歷史認知(隨感)

昨天看了一個資料,說的是真實的「武大郎」與《水滸傳》中的描寫完全是兩回事。真實的武大郎高大英俊,家境貧寒,全靠一位姓黃的朋友資助,勤奮讀書,後來考中進士,在陽穀縣做官。姓黃好友後來破落,去陽穀縣找武大郎,期望謀個職位維持生計;武大郎盡地主之誼,接待殷勤有加,但對謀職一事隻字不提。黃姓朋友甚不滿和失望,離開陽穀縣,一路上對民眾說了許多武大郎的壞話,包括其妻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姦之事,都是胡編亂造的。

黃姓朋友回到自己家鄉,才發現武大郎早已出錢及派人把他的祖居重建一新,還買了田產等他回去經營,黃姓朋友懊悔不已,但從他口中說出的壞話和謠言已經收不回去。小說《水滸傳》中的故事,是依據一本叫做《大宋宣和遺事》的筆記寫的,而這本《遺事》又是收集民間傳說、說唱腳本、元代雜劇的故事整理而成的。《水滸傳》流傳至今,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便定了型。



古代史家對秦始皇殘暴鎮壓、「焚書坑儒」、強徵民工修築長城的暴君形象是早有定論的,甚至認為秦朝短命是天意。「孟姜女哭長城」、「荊軻刺秦皇」的故事千百年來深入民心。但近代史家則對秦始皇統一國家,以及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做法有高度評價。所以,當今的歷史教科書(課本)不會只提秦始皇殘暴的一面,也肯定秦朝對統一國土、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的歷史貢獻。這便是全面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典範。

教科書應該是「信史」,應該把歷史的真實情況作客觀的表述,讓後世的年輕人知道前朝歷史事件的真實情形。幾十年來,中國人民對日本右派在該國歷史教科書中美化侵華戰爭、否定南京大屠殺、否定二戰侵略歷史的做法表示極大憤慨,認為是對包括中國和東南亞多國在內的受害國家和人民的侮辱。同樣,中國人自己的歷史教科書,也應當客觀真實地記述歷史,而不應該以「政治正確」主導,以某一個人、某一個官方表述作為依據。


例如,如何正確表述台灣問題,就不能簡單地說「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因為,台灣問題是四十年代末「國共內戰」的延續,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權戰敗退守台灣,七十二年來一直用「中華民國」之名,有自己的政府、軍隊、貨幣、法治制度和經濟運作、稅收制度,有自己的護照,有二十多個相互承認的「邦交國」,即使現當政者如何「謀獨」,總不能否認這個政治實體的存在。所以,以小學生能明白的表述方式,應該是︰「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當今管治台灣的政府是四十年代末戰敗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的延續。」

「六四」如何表述也是一個難題。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人們普遍認為是北京政府「武力鎮壓民主運動」。而在中國內地,官方的斷語最初是「反革命暴亂」,之後逐步「降調」,到九十年代出版的「共和國史」則稱為「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風波」。如何把這個歷史事件寫入教材?香港教育當局認為,中央政府對事件已有定論。但我認為官方的表述並非「信史」,而只是「勝利者寫的歷史」,是不全面的。教科書應當客觀地把事件的遠因、背景以及正反的事實都記述,才站得住腳,才不會被今後的歷史研究者質疑。(二零二一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