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構圖(學畫札記.構圖)
學畫畫的人都聽過「構圖」這個說法。何謂「構圖」?根據「中國美術詞典」中的「通用名詞術語」一節,「構圖」詞條的解釋是︰指美術創作時,依據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將所要表現的形象(各部分)加以組織和適當配置,構成一個完整協調的畫面。繪畫構圖,先要勾出對象的輪廓,再分光暗、層層設色,但畫面不宜塞得太滿,要留出空白,還要空出邊框。雕塑構圖類似中國畫的章法、布局,同樣是把人物或主體安排在恰當的三度空間中的適當位置,把個別或局部形象組成整體,構成適當的立體圖像。
中國畫和西洋畫都講究構圖,許多前人研究得出的審美原則和方法,中畫西畫都是相通的。通常應當先有「構思」後有「構圖」,意思是,確定「畫什麼」(構思)之後才考慮「如何畫」(構圖)。中國畫稱構圖為「章法」或者「布局」,書法則稱為「布白」。前輩山水畫家錢松喦著述「硯邊點滴」一書,有一節談到「章法」,書中說︰「通盤籌劃,置陣布勢,不但指構成畫面的形象輪廓,凡色彩、墨色、濃淡、位置,都要計算在內,甚至題字、印章所佔的位置也不能遺忘。」書中說,中國畫的章法,千言萬語,不外虛實二字。
錢松喦談到自己的經驗時說︰考慮畫面布局時,要把紙釘在牆壁上,以免平鋪在畫桌上發生「透視縮短」的變形、產生錯覺;把宣紙釘在牆上默默靜看,看到紙上已隱隱有畫然後落筆。這就叫做「慘淡經營」。中國傳統繪畫理論有所謂「六法」,其中「經營位置」所指的便是「構圖」。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黃夢生編譯的《繪畫構圖》一書,根據英國薄普漢的專著編譯為中文版,也許是少有的關於繪畫構圖方面的中文書。這本書提出構圖的三大原則,一是「統一」,二是「平衡」,三是「主體」,是對於構圖的正確的分析、恰當的概括。
第一是「統一」。中國知名前輩畫家哈定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怎樣畫鉛筆畫》中的「構圖」一章,對「統一」的提法是「多樣而統一」、「有秩序的變化」;中國畫家錢松喦說,用中國畫的思路,是「相成相破」。大致意思是,不能雜亂無章,也不能整齊劃一。譬如樵夫要將砍下的柴火捆綁成兩紮挑下山,乾樹枝都不是筆直得像掃把柄,而是有點彎曲而且長短不一,但樵夫要把木柴放得比較齊才可以綑得起來;有彎有直有長有短便是「多樣」,設法綑綁起來就是「統一」。所以我將這個原則解釋為「捆柴原理」。
第二是「平衡」(均衡)。畫畫與工藝品和建築裝飾的「對稱」不同之處是,畫畫力求不對稱,但視覺效果卻是平衡、均衡,不會「一頭沉」。畫面可以有疏密、粗細、輕重、深淺的對比,但不能偏輕偏重。「均衡」的秤桿、天平上兩邊平衡。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重量是一樣的,但體積差別很大;中國人用秤來秤重,一斤菜體積很大,一個小小的秤錘移到一個恰當的位置,秤桿就平衡了。所以我將「均衡原則」解釋為「秤桿原理」。畫面的「平衡」或者「均衡」不是對稱、均等,而是視覺效果的穩定。利用畫面上相當於小小「秤錘」的物體,去令到塊面、色調較重的另一邊取得平衡。如果沒有了這個「秤錘」,畫面就會一邊偏重而失去平衡感。
第三是「主體」(主題)。任何繪畫作品都有表達的目的即是「主題」,都有要畫的主要物體即是「主體」;不論靜物、風景、人物、動物、裝飾畫,都一定有要表現的主要物件。這個「主體」放在畫面哪個位置較為恰當、較為順眼、較為美觀,便是構圖要考慮的重點。「主體」放得太偏或太正中都不美觀,畫面的橫線、直線和斜線也不宜將畫面切割成兩半。根據幾百年來的畫家作品分析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得到的結論是︰若將畫面橫直都用兩條線分成三等份,組成九個格子(有點像孩童學寫毛筆大字用的「九宮格」,不過寫毛筆字的九宮格成正方形,而研究繪畫構圖的九個格子仍然是畫面長寬比例約為四比三或三比二的長方形),橫直各兩條線有四個交叉點,「主體」安置在橫直線交叉點的位置,會讓讀畫者覺得美觀、舒服。所以我將這個原則稱為「九宮格原理」。(二零二四年六月八日修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