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健康長壽


健康長壽
(隨感)

進入長者之齡,慢慢感受到「老之將至」︰體能下降、視力聽力衰退、身體各部分出現病變,於是漸漸明白,這是正常的自然規律,誰也不能抗拒或逆轉,只能調節自己的心態,從容面對慢慢老去的自己。與同學、舊友等年紀相彷人士交往,話題也離不開「健康長壽」。我老牛常對友人說︰壽命長短是天意,不可強求;但健康則是可以自己把握的,所以要遵從規律、堅持做運動、正常飲食和作息,期望晚年生活健康、精神飽滿、行動自如。如果沒有健康,百病纏身之中維持生命、以各種機器和科技苟延殘喘,這樣的長壽有何意義?

與老牛同輩者,許多人都讀過蘇聯時期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體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原型便是作者自己。他在衛國戰爭中受傷致殘,三十幾歲便去世;但他身殘志堅,做出許多普通健全人做不到的壯舉。書中引導青年人思考人生的意義,鼓勵人們「趕快生活」,不要「在回首往事的時候」,因為以往「碌碌無為而羞愧」。不管讀者是否同意書中的政治傾向,書中所表達的對生命的積極、樂觀、正向的勵志態度,則是在任何時代、對於任何政見的讀者來說都是可取的、積極的、有借鏡意義的。


人們耳熟能詳的文人、名人,許多都並不長壽。例如,生活於清末民初的文學家周樹人(魯迅),得年五十六歲;民國時期的新詩代表者徐志摩年僅三十四;曾在香港大學任教的著名作家許地山(筆名「落花生」)只有四十七歲;清末主張變法維新的思想家梁啟超得年五十六;其子是著名建築史家梁思成,活到七十一,但梁思成夫人、知名才女林徵因只活到五十一歲;倡導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革命先行者、台海兩岸政治人物都敬重的時代巨人孫中山,為革命忘我奔走積勞成疾,雖然自己學醫行醫也無法自醫,只活了五十九歲便死於癌症。上述這些名人都不長壽,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永垂千古。

最近看了朋友由手機程式傳來的、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關於「長壽秘訣」的檔案。周有光年輕時學的是經濟學,五十年代受命研究語言文字、確定中國「漢語拼音方案」,他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人民共和國,二零一七年一月去世,享年一百一十二歲。他談及自己的「長壽秘訣」時說,一是心胸豁達、處亂不驚,二是苦中作樂、積極面對,三是勤於思考、不斷學習,四是愛情滋潤、夫婦和諧,五是一生奉行「三不」︰不立遺囑、不過生日、不過年節、平淡過日子。他的這些「秘訣」其實不秘,只是豁達心態常人難以企及。


友人由手機傳來的資料,還有一個是關於陳司寇老師的「老年生活態度」短文。陳司寇老師原任中學教師,她在二零一七年感覺到自己生命終點來臨,不搶救、不治療,自我斷食,安詳離世,享年九十四。她說,人的壽命取決於三方面,一是遺傳基因,二是鍛煉養生,三是生活習慣。老年人最重要的是生活能自理;要有「隨時就走」的心理準備,但即使明天「走」,今天仍要過得有質量,不馬虎。她說,老年人的生活目標,第一是減少疾病,過得健康愉快;第二是最後階段要走得快一點,減少痛苦、避免給他人造成負擔。陳司寇老師對於老年生活態度的見解,很值得長者們參考。(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九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