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巴以衝突


巴以衝突
(隨感)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十月七日清晨派遣數十名槍手,潛入以色列南部地區發動突襲,在街頭向平民開槍,並擄走一批以色列人和外國人作為人質,媒體稱為「珍珠港式突襲」。同一時間,哈馬斯在加沙地帶向以色列境內發射五千枚火箭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國民表示︰「我們在戰爭中,這不是軍事行動,而是戰爭」。以色列立即報復,空襲巴人聚居的加沙地帶,斷水、斷電、斷物資,並派出坦克和直升機嚴陣以待,企圖逼哈馬斯釋放被擄的人質。


多國政治人物呼籲以哈雙方停火,也派出人員斡旋。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以巴局勢,俄國代表提出的呼籲雙方停火的決議草案不獲通過,表面原因是草案沒有提到譴責哈馬斯恐怖主義,背後原因是多國不支持俄國。隨後由輪任主席國巴西提出另一決議草案,提到譴責哈馬斯的恐怖主義,十五個理事國之中已有十二票同意、俄國與英國棄權,但常任理事國美國行使否決權一票否決,理由是「沒有提以色列的自衛權利」。中國對此表示震驚和失望。

美國總統拜登十月十八日(星期三)抵達以色列,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會談,並準備與中東多國商討局勢。但加沙一間醫院在前一晚中彈爆炸起火,造成四百多人死亡、三百多人受傷。以巴相方互相指責是對方所為。慘劇引發多個中東國家民眾示威,本來在約旦就局勢而召開的四方會談亦取消,拜登匆匆返國。以軍聲稱經過調查,證實醫院並非由被其炮火炸毀,而是伊斯蘭聖戰組織成員在醫院後方的墳場發射火箭失敗墜落導致慘劇。但該組織否認。


以巴衝突由來已久,牽涉到幾千年的民族和宗教恩怨。一九四七年,聯合國通過決議提出「兩國方案」,以色列接受並於一九四八年建國;但當時的阿拉伯人不接受,堅決以武力鏟除以色列,這便成了幾十年衝突不斷的根源。九十年代初,巴解領袖阿拉法特與以色列總理拉賓和佩雷斯在美國總統克林頓斡旋下舉行多輪會談,達成和平協議,阿拉法特、拉賓和佩雷斯同時獲得一九九四年諾貝爾和平獎,但並沒有換來真正的和平。巴勒斯坦激進分子不滿阿拉法特「出賣」,組成激進武裝組織哈馬斯,不斷進行暗殺、突襲等恐怖活動。

有人舉出一九四八年的「人民日報」,稱當時中共支持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當年「人民日報」的立場,是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民族解放運動是世界潮流;而中共當時還未建國。二戰期間,有二萬名無國籍猶太人逃到上海躲避納粹屠殺,以色列對中國人民的包容甚有好感,所以一九五零年就承認了人民中國。但以色列後來追隨美國介入朝鮮戰爭,北京視以色列為美國操控的「猶太復國主義」的產物,一直沒有承認以色列,直到一九九二年兩國才建交。


中國是最早承認巴解和巴勒斯坦國的國家之一,同時與以、巴及多個中東阿拉伯國家保持良好外交關係。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明示,哈馬斯並不代表巴勒斯坦;北京認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已超出自衛的範圍,呼籲雙方停火。當今世界真是「一戰(俄烏)未平、一戰(巴以)又起」,難有和平可言。哈馬斯一向被視為恐怖主義組織,各國與之保持距離。這次哈馬斯突襲引起的嚴重衝突,雙方會否接受斡旋而停火,實在難以預料。(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