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針砭時弊


針砭時弊
(舊作述評之三)

老牛過去二十幾年的漫畫,多是緊貼時事、關注本地的政治和社會民生熱門話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十年」,這十年間,政治和社會民生都發生了許多事,經歷了中英之間的「千古罪人」(當時港澳辦主任魯平罵末代港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和「另起爐灶」(港英不與基本法銜接,九七過渡前夕中方不得不「另起爐灶」設置「臨時立法會」,立法局議員七九下車)的政治爭拗,也經歷了平穩過渡、皆大歡喜之後的金融風暴;人們嚐到炒樓賺錢的甜頭,也吞下泡沫爆破、變成「負資產」的苦果;人們有過期待、歡欣、得意和自豪,也有過失落、驚愕、徬徨和痛苦。無論是金光耀眼的虛幻繁榮,或是泥足深陷的窘迫苦惱;無論是舌劍唇槍的政治爭辯,或是聲嘶力竭的民間呼喚,或是臉紅耳熱的社會糾紛,過去的一切都已經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七十年代中期,越南戰爭結束,但由於越戰引發的難民潮延宕多年,許多越南人逃離家園投奔怒海,冒險乘船往其他國家和地區,香港在宗主國英國和世界霸主美國指使之下,不得不成為「第一收容港」。港英當局認為當中許多人並非真正的「難民」,故後期把乘船抵港、來自越南的人統稱為「越南船民」。船民問題成為香港人背上的、用「國際人道主義」大旗包裹著的沉重包袱,香港要設置船民收容中心,安置這些人並給予飯食、暫居之所和一切生活所需,以等待其他國家收容、讓他們離開香港移居外國;但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拖欠撥款,安置費用和日常支出由香港政府墊付,香港人便吞下這個美其名曰「人道」的苦果,為此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多年之後,香港才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對不論來自何方的非法入境者一視同仁,即捕即解。

香港一直以經濟自由自居,資金自由進出,但自由開放型的經濟體也容易受到外來衝擊,股市也容易受外圍因素影響而大起大落,所以近三十年來多次出現「股災」。香港人多地少、土地供應不足,形成「地價高、租金高、樓價高」,四成人口屬於低收入家庭,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六成人口居住在私人樓宇,但只是少數人擁有不動產甚至可以出租予有需要者,多數收入高於限額、不能享受政府廉租房屋優惠的人士,要以「分期付款」方式購置住房,因而半生為住房付款(俗稱「供樓」)而節衣縮食,成為「房奴」。


主權回歸前,香港法律和制度向宗主國英國看齊,九十年代初通過所謂「人權法」,宣布廢除死刑,即使是殺人犯也只能判處終身監禁,民間對此法案均表示擔心治安惡化。另一方面,一些憑藉八九民運冒起的政客,以西方國家的習慣和行事方式看待中國政治,總以為以群眾運動向政治人物施加壓力,政治人物便會讓步;一些人看準北京領導人愛面子,便故意在香港搞一些令北京難堪的事,以此為政治籌碼向北京叫板;直至幾年前,有些人仍然抱著這個思路,挾持七百萬香港人作為「人質」向北京「勒索」,以搞亂香港要脅北京在政治上讓步。香港「回歸」後政制「原地踏步」,二十三條未能本地立法,就是因為有些政客不顧現實,以錯誤的思維和錯誤的方式去企圖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樣做不但無法達到目的,反而讓香港受到傷害。(二零二三年九月二日修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